资源描述: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2.3 练习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山石(节选)韩 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答案A解
2、析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百虫绝”暗示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
3、大的松枥。④涧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解析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是手法,要分析这种手法就要了解诗歌内容,了解了诗歌内容必然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作为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的简答题,一定要注意逐句解读。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朱 湾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6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谁作主”“自为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答案D解析D项,“作者
5、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错误,应为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参考答案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廓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解析题干提示本诗运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因此可以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幽静脱俗的自然环境,结
6、尾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宋]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中,“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
7、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B.“回头双鬓已星星”这句是上片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在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C.“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通过江上杯酒相倾的细节,描写了诗人与友人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D.“铁马红旗寒日暮”这句,诗人借助意象的描绘表达情感,其中“铁马”表现出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进而表现出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寒日暮”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答案D解析D项,“表
8、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属于理解错误。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2)本词的下片为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