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

ID:47355025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1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2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3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4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名称:语言学、符号学与文学姓名:陈蕊学号:MG0809061浅析《棕榈树》的象征意韵摘要:本文从《棕榈树》一诗的意象出发,通过对这一形象中所包含的象征意韵和哲理内涵加以分析,表现诗人从沉思到求索、由积累到顿悟的思想历程,揭示出作者对“纯诗”境界的执著追求。关键词:意象象征意韵哲理内涵《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1922)的最后一首诗。《幻魅集》是法国诗人瓦雷里从“早期轻盈的象征主义的小曲走向深邃的哲学沉思”《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葛雷,梁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

2、97年版,第177页。的代表作。作者善于在其中创造丰富、奇妙的意象,展示了饱满凝重的诗情与哲思:《海滨墓园》以深沉、舒缓的旋律描绘思绪的跌宕起伏,《圆柱颂》用飘逸、空灵的诗韵砌成云霄中的高耸圆柱,《蛇灵诗草》则以神奇的语言去捕捉灵蛇悠游的朦胧仙境……在《棕榈树》一诗中,诗人别具一格地选取棕榈树作为中心意象,将哲理寓于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一、他那凌人的倜傥,使艳阳皎月都黯然失光,天使在我的桌上放下柔软的面包,滑凝的奶浆,并眨眨眼向我做出“请用”的暗示,我意会他是在说:“安静,安

3、静,请安静!”要知道,一棵结着硕果的棕榈该有多重!译诗选自《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作者塑造了一颗傲岸挺拔、独立于沙漠之中的棕榈树的形象,并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它的光彩神韵。诗中描绘的棕榈树宛如一位天使,沙漠中的艳阳和皎月都无法掩盖其风姿,反而在它的映衬下黯然失色。这位天使对诗人盛宴款待,在他的眨眼暗示下,诗人心领神会,“要知道,一棵结着硕果的棕榈/该有多重!”此处的“重”(lepoid)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棕榈树的果实本身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一是指果实中凝

4、结着艰辛的付出和等待,这是长期的积累孕育所带来的丰厚报偿。作者有意识地重复“安静”(calme)一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并且使句子富于节奏感。瓦雷里认为,真正成熟的诗歌创作需要艰苦而漫长的精神准备,他指出:“艺术生于艰难跋涉之中,死于一蹴而就之时。”纯熟精湛的诗艺离不开诗人的琢磨与锤炼,只有经过冥想沉思、潜心静观,才能写出具有深厚底蕴的作品,避免浮躁和空洞。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送岑寥》)静思是一种耐心的精神操练,是启发诗人灵感与妙悟的源泉。由于它一心向往

5、求得大笔财产,它的脸总是那么和悦,沉重的果实就是它的萦念。诗人将“沉重的果实”比作“大笔财产”,而那些弥足珍贵的果实就是棕榈树的“萦念”。就像棕榈树渴望结出果实一样,艺术家穷其一生去追求艺术的硕果,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创作。然而,面对着外界的诱惑,棕榈树产生了动摇,犹豫不决。作者巧妙地将摇摆不定的棕榈树比作“一条计时的钟弦”,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回振颤摆动,“在大地的诱惑和上天的魅力间/坦诚地表示着进退两难。”“上天的魅力”和“大地的诱惑”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面代表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吸引着它高傲地昂首向天

6、;一面是“沉重的果实”的萦念,使它虚心地俯瞰大地。大地和天空象征了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想象的双重诱惑,并借此反映出诗人辗转不安的心灵。二、这位俊俏的主宰,在光与影间游移,俨然一位巫女,时而昏倦,时而理智。接下来,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在光与影间游移”的棕榈树比作一位善变的巫女,理性之光的照耀使她变得清醒,而笼罩天空的阴霾又使她变得昏倦。光与影之间的循环往复,象征昼与夜、醒与梦、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更迭变幻。诗人赞美了棕榈树坚韧不拔的品格,它执着地“守着这同一个地方”,哪怕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只有

7、太阳的朝升暮落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之相伴。它仰观苍穹,阅尽沧桑,“听着那一声声招呼和告别从不厌倦”。它显得“那么高贵、那么温柔”,令诗人肃然起敬,不禁膜拜之、赞叹之,认为是“上帝的绝妙之手/精心将它造就!”微风的手指将它轻点,便发出纯金般的呢喃,那柔声的一缕细丝将大漠之魂高悬。诗中运用通感,把微风吹拂树叶的轻响比作“纯金般的呢喃”,又将柔声喻为一缕“细丝”,赋予声音以形象,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通感正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之一,它突破了各种感官之间的界限,使得“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8、,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钱钟书集——七缀集》,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8页。从而造成一种和谐、新奇的效果,让人能够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当棕榈树为自己在沙风中搏击、经历漫长岁月却没有结果而忧伤,他的呼喊便成了“内心伤痛吟出的歌”,它以伟岸的身躯在沙漠里撑起一道奇观。诗人笔下的棕榈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诗人真实心境的写照和理想的化身,如波德莱尔的《信天翁》(L'Albatros)象征愤世嫉俗的“可诅咒的诗人”,马拉美的《天鹅》(LaCygne)抒发凄冷困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