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082873
大小:5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7-19
《公共关系地五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公共关系的五要点:主体、对象、手段、本质、目标基本概念:组织、媒介、公众、双向沟通与传播、形象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对公共关系定义的理解:1、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2、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结成的关系。3、公共关系是为特定目标而建立和维系的。4、社会组织通过对自我主体形象的塑造,对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和双方关系进行协调等方式来达到合作的目的。三、几个相关的概念1、公共关系状态: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所形成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反映的是
2、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及其发展趋势。2、公共关系活动:组织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争取公众舆论的支持和理解,树立组织信誉,进行双向沟通的一系列活动。3、公共关系意识:指一种重视组织形象和声誉,注重双向信息交流、重视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互惠意识等。四、公共关系的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和形象竞争,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五、公共关系的公众意识指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了解公众、顺应公众、满足公众、服务公众作为重要的经营管理原则。六、公共关系的传
3、播意识指重视信息的双向沟通,主动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去建立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好感,不放弃任何传播的机会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人和”的舆论气氛。七、公共关系的协调意识和互惠意识协调意识即主张统一与调配矛盾的双方或各个要素,使它们之间达到平衡、一致、融洽与和谐的状态。互惠意识是主张关系的双方在交往或合作中应该共同获益、共同发展,将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第二节公共关系与相关的社会现象一、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区别:1、历史条件2、本质和目的3、运用的手段4、主体和对象5、归属三、公共关系与宣传同:1、二者性质上都是一种传播过程2、二者都必须以一定的传
4、播对象(受众)为活动的指向3、都需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介作工具;4、都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希望;5、二者的工作内容有时也是相同的标准文案实用文档异:1、性质不同2、内容不同3、方式不同四、公共关系与广告同:1、对象2、手段3、形象塑造异:1、传播的目标2、传播原则3、传播方式4、传播周期5、地位6、效果7、传播媒介的关系公关广告公关广告是一种着重宣传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的广告形式。商业广告,就是设法增进公众对某种产品的了解,从而促进该产品销售的广告。公关广告与商业广告的区别:1、宣传的内容不同:2、传播途径不同:3、追求的效果不同:公关广告的类型:1、形象广告2、公益广告3、观念广告4、响应广
5、告5、致歉广告五、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联系:1、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2、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3、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4、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区别:1、范围2、目标3、利益着眼点4、手段5、活动对象第三节公共关系形成的原因与条件1、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分化2、形成的内在机制:利益的互补和合作的需要3、思想条件:协调合作意识的增强4、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5、社会政治条件: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发展6、物质技术条件: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第四节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一、客观性二、公共性三、稳定性四、相关性五、间接性六
6、、互利性七、可变性第五节公共关系的功能一、信息功能二、参谋功能三、宣传功能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四、协调功能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1)要使职工在企业中有自己看得见的目标(2)领导以身作则,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并相互信任2、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1)要处理好各类直接的业务来往关系2)要妥善处理好组织与各种权力制约部门之间的关系(3)要主动建立和发展各种非专业性的社会关系五、服务功能1、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2、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3、其他各类能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前史1、从自觉程度看,各种沟通协
7、调活动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2、从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范围看,活动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浓厚第二节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与特征标准文案实用文档公共关系发展的轨迹:公众的地位越来越高;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沟通.二、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二、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三、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四、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多元化五、理论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六、公共关系思想日益普及化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