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李修波摘要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他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的首位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等等,这些贡献都应予以肯定。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是德国历史学派的直接先躯者,也是资产阶级进步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反映在他关于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评论和演说中,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得以集中体现。该书以”世纪上半叶德国为主要对象,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上探索落后国家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赶超英法先进国家的途径。他以独特的理论形式回答了
2、德国资产阶级十分关心的问题反映了德国摆脱英法两国对其经济控制和影响的迫切愿望,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以往的研究学习参考....却惯以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论述,断言李斯特在古典学派达到的水平上退步,没有任何建树。从而抹煞了他对经济学说史的创新和贡献。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李斯特经济思想,确立他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地位,有必要重新挖掘其思想精髓,充分肯定他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当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并开始输入德国时,李斯特从德国落后经济实际出发,向斯密、李嘉图经济思想提出挑战,创立了与英法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学说体系。首先,
3、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怎样使国家财富、生产力增一民,从经济落后状态发展成为先进强国。就德国而言,资本主义工业起步比英国晚半个世纪,无论是两国历史条件还是经济水平都相差悬殊。如果把斯密阐述的一般原则作为教条照搬到德国,势必扼杀该国脆弱工业,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即使原则本身是正确的,也只能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他认为,学习参考....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切国家利益、全人类的社会利益实际只代表英国等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不具有任何实践意义。因为他们对“各个国家为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所应遵行的政策方面,都极
4、少过问。”①没有考虑各国的不同利益。斯密抽象分析所概括的一般经济规律不能脱离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性质和特点发挥作用。经济学不仅要揭示一般原则和规律,而且要结合本国民族经济特点,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为实践服务。他宣称,如果只限于书本抽象理论,“结果使整个国家在理论上越来越糊涂而不是越来越开朗,对实用工作则置而不顾,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滞”。②由此,李斯特提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体现各国特殊环境和利益。他否认世界主义经济学,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体系的新经济学,即国家经济学。换言之,是“从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政治经
5、济学。”③其次,关于经济学方法。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于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他指出,学习参考....斯密采用的静态过于抽象的分析方法是以“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荟”④为假设前提,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充分体现。李斯特在李修波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用了十章的篇幅考察了西欧十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史。在对比中总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了德国经济落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
6、当时德国经济学界倍加颂扬“舶来品”的盲从者和模仿者,以及“热衷于难以究洁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的空乏争论”⑥无疑是一强有力的抵制,对后来历史学派方法论的确立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再次,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建立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说,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未能全部触及或予以重视的。此问题提出的积极意义在于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国度性与特色性。因为只有在研究经济主体的特殊规律之后,才能揭示出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不相学习参考....
7、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⑥最后,李斯特不仅论证了落后农业国必须实现工业化,从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并举的社会过渡,而且把经济分析同文化科学、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研究。这与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虽没能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但他正确地指出了一个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政治、社
8、会领域的变革,使二者相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