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法在胃病的运用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通法在胃病的运用浅析【摘耍】通法是临床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但是对于通法的运用,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审证求因。临床上通法主要包括:祛邪以通、温补以通、辛开以通、消食以通、滋阴以通、温散以通、补泻以通等法。只有在临床中结合具体病机采取治法,尚须审证求固、辨证施治,才能善于用'通’法,使气机调达,胃复和降,脾复升运,升降相济而痛则已矣,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关键词】胃痛;通法胃痛,又称“胃脫痛”、“胃气痛”、“肝胃气痛”,是以胃脫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痉
2、挛等疾病[1]。中医对于本病治疗效果确切,治疗胃痛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关于胃病的辨证,无论病机是否为寒热虚实,其共性之处在于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因此,治疗上着重一个“通”字。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腑,“五腑者传化物而收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通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重要体现,这是胃痛的病机关键。正如高一宗在《素问直解》中说:“但通ZZ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通法应用于胃月完
3、痛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祛邪以通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发病后每多实证,如伤寒的阳明的经证和腑证,患者表现面红气粗,人便秘结,it妄、烦躁、苔腻口臭等阳明实热之证。实热不除,盘踞上薰可使清窍不清,神明不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以通法为用,通过泻下存阴,泻热以清里。此外,还有因气滞、血瘀、食滞、肝胃郁热等导致的中焦气机不畅引起的胃皖疾患,都应当以祛邪为主,保证胃通降为主,因此,祛邪以通就是通法的运用,通过祛除痰、瘀等实邪,使气机通畅,胃气和降,即所谓通则不痛的运用。木法主要适用于实证。2温补以通脾胃处于中焦,主运化水谷,一旦脾虚不运,胃皖则可见皖
4、腹胀满,不思饮食,纳呆或腹泻,这主要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导致,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温屮健脾,和胃助运,这样气机通畅,则诸症可治,方如用补屮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减,并可适当用些行气化痰药,如枳壳、陈皮、香附等。3辛开以通本法主要适用于中焦寒热错杂,究其原因为误用下法,导致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寒热互结英中,清浊升降失常,英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临床可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木方苦辛兼用,苦降辛通,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苓苦寒泄降除热,
5、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但本法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4消食以通本法主要用于因食滞中焦,导致中焦气机不畅,脾胃纳运失常,胃失和降。临床多见胃脫胀痛拒按,暧腐吞酸,口臭,恶食,便秘,或吐或泻,舌厚浊或腻,脉弦滑。临床多以保和丸加减治疗,通过消食导滞,食积消,升降自如,其痛自解。5滋阴以通本法主要用于胃阴不足,或久病导致阴液不足,或素体阴虚,或偏食辛辣食品耗伤胃阴,或热证灼伤胃阴,引起人体胃中阴液不足的病证。胃喜润而怕燥,胃阴不足也即胃燥,使胃失润养。症见胃皖胀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纳少,便干
6、,舌红少津,苔净或光剥,脉细。对于这类疾病,不可见其胃痛就选用行气止痛的夯,行气药往往性燥,更会伤阴而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上应选择滋阴为主的方药,药取“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方如养胃汤、麦门冬汤药加减,使之津液来复,通降复常。和阴之屮,少佐些行气降气之药,使全方和阴不用滋腻,调气不用辛燥,宜选加理气不伤阴不破气Z佛手、香椽、绿梅花、八月札等。6温散以通温散以通法主要用于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临床可见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畏食冷物,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临床可以选用理中丸或理中汤加减治疗。7补泻以通临
7、床上经常可见部分胃痛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则多出现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病机。如脾胃虚寒,气虚运血无丿J,导致血行不畅,因而成瘀;或脾胃气虚,胃失润降,气机升降异常,导致水湿不运而为痰为饮,因此,对于这类胃痛患者,不可单纯用补法,也不可只用泻法,而应当根据正邪盛衰、病势的缓急,决定扶正和祛邪的主次先后,临床可用四君子汤、越鞠丸加减治疗。总Z,“六腑以通为用”,胃主纳,喜通而恶壅滞,一口得病,机枢不运,因而临床治疗上通过疏通气机使上下通畅无阻,着眼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并非单指攻下蕴积、驱逐
8、水饮而言,在临床上治疗治疗胃痛,对于“通”法要冇全面的认识,行气、温通、消食、滋阴也是通法的具体运用。只有在临床中结合具体病机采取治法,尚须审证求固、辨证施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