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26744
大小:49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8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最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v5巧解高考学科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对联题总课时共1讲翻转课时第1讲一、学习内容对联具有对仗工整,言简意深的特点,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高考中的重要题型,因平仄问题过于繁琐,也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的一个题型。本课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二、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联题的题型,理解对联的对仗的特点。2.掌握解答高考对联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汉语文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学习重点:对下联的基本方法——实例讲解。学习难点:对联的平仄——化繁为
2、简,只看最后一字。三、学情分析1.对对联的有初步的了解2.对对仗理解不够准确3.对上下联排序比较困难——不懂平仄四、课前活动流程设计活动时间具体步骤环节分配13分钟我为题狂观看《巧解高考对联题001》视频,了解对联的常见种类和高考的主要题型。2牛刀小试4分钟独立思考练习1A2A,写下自己的答案。1A(2014北京)以"冬尽梅花点点"为春联的上联,下面四句中哪一句最适合作为下联?()(2分)A.万户杨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2A(2014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
3、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3我会学习10分反复观看老师提供的视频《巧解高考对联题002》(北京高考钟对联讲解)和《巧解高考对联题003》》(山东高考对联讲解),完成相关问题。(1)对联对仗的特点主要有:a.字数相同,________b.词性相同,________c.内容相关,________d.声调相反,________(2)如何确定任意两联是不是一副对联?(3)如何确定对联的上下联?42分钟我
4、会思考(1)老师的解题思路和你有什么不同吗?如果你的方法更巧妙,请写下你的解题思路。(2)看视频后,你还有什么疑难吗?整理一下,和同学们交流解决。5我会做题4分钟1B(1987全国卷)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联,下面四句中哪一句最适合作为下联?()(2分)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2B(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教师办公室对联:五、课堂活动流程设计活
5、动组织形式时间具体步骤环节分配一、课1.回顾课前学习的主要内容。课代表主持。5分题导2.总结、评点课前学习的情况。钟入3.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二、疑1.随机选取(1B做错的)3名同学,其中1学生结合PPT展15分难突名结合1B给全班同学解释本课的重点——示钟破对仗,其它2名补充说明自己的思路。口头作答。2.全体同学评价这3位同学的思路和答案,总结其中的规律和规避错误的方法。小组代表口头作3.如上述流程完整2B分析。答4.老师精讲点拨。板书答案口头分析三、能1.学生独立完成1C、2C两题。书面作答20分1C(20
6、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力迁口头分析钟工整的一项是(3分)移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2C(模拟题)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词序、句序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2.小组内部合作交流。3.小组代表展示思路、
7、答案4.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相机点拨。四、反1.回顾、思考自己做题的得失。独立完成5分思总2.分析别人做题的优缺。书面作答钟结3.整理完善自己的学习笔记。六、学习环境设计1.配置投影仪的多媒教室。2.学生秧田式排座,相邻前后4人为一小组,8人为一大组。3.由课代表确定本课的主持人。4.由组长安排好本组本次代表发言人。七、设计思路说明1.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原则。(ARC)2.问题来自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原则。(ARC)3.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原则。(ARC)4.多元评价,互助共进的原则。(ARCS)
8、5.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ARCS)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交流学习,在合作条件的环境下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得到情感的愉悦和满足。八、问题设计思路说明本课的问题设计采取了分层和递进的方式。1题和2题之间是难度层升级关系,每题的A、B、C之间同一难度层次内的理解、分析和应用的能力递进关系。1B由课前做错的同学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