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18992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8
《药学毕业论文“三消”之辨治用药规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消”Z辨治用药规律探析【关键词】消渴病三消用药规律“三消”Z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啲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人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人特色——“三消吩部论治。本研究共收集自秦汉至民国吋期医家治疗“三消"的方剂128首,其中上消方33首、中消方50首、下消方45首,以组方中使用的高频药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採用“三消"对比的研究方式,以探
2、寻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不同主症在处方、用药、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1治疗“三消”高频药物比较(见表1)表1治疗“三消”前10位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略)注:治疗“三消"的药物中口草均为高频用药,无特殊意义,故不参加讨论由表1可知,在上消、中消、下消的组方中前10味的高频药物均包含了麦冬、生地黄、人参、茯苓4味药,表明古代医家以这4味药作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用药。石膏、黄苓是上消、屮消共同的高频用药,表明上消与屮消虽然症状不同,但存在相同的病机——热邪内扰,故均选用清热泻火药以清热。其中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对上焦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Z功效;而黄苓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既能泻火,
3、乂能燥湿,对中焦湿热疗效颇佳。“三消”高频药物屮也分别出现了各白的特别用药:上消U吠花粉与葛根偏重淸泻肺热以治疗口渴多饮;中消中瓜菱与黄连着重泻中焦胃火以治疗多食善饥;下消中的山茱萸与桑螺躺突出涩精止遗的功效以治疗小便频数。由此表明,古代医家针对“三消”的不同主症迪形成了各型治疗的特色用药。2治疗“三消”药物之药性比较(见表2)表2治疗“三消”药物Z药性比较(略)由表2可见,在“三消“治疗中,其药物的应用均以寒性药物的应用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6.5%、62.3%和37」%。在卜-消的治疗中未涉及凉性药物,而是增加了热性药物,其应用比例为4.9%;在上消以及屮消的治疗用药屮均未涉及热性药物。
4、与此同时,下消用药屮温性药物的应用亦较上消、中消使用频率高,占32.5%。上述数据表明,上消及屮消的病性以热为主,而下消的病性以寒居多,体现了不同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趋势。3治疗“三消”药物之药味比较(见表3)表3治疗“三消”药物Z药味比较(略)表3数据表明,甘味是治疗“三消”的共同药味。甘味药多质润,善于牛津滋燥,与不同药性的药物相配伍,显示出多种治疗效來:与寒性药物组合为甘寒性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如生地黄、天花粉、淡竹叶Z类;与温性药物组合成林温性味,其温补Z功效大增,如当归、白术、黄英之类。这表明,甘味药既是针对消渴病治疗的主要用药;也是针对上、屮、下三消不同的病机配伍组合的中心药味
5、。苦味药在“三消”的治疗屮都有涉及,但在上消与屮消的治疗屮丿应用较多。苦味药虽具有燥湿的作用,但与其它药味相合成酸苦、廿苦,其泄火存阴的功效也特别突出。古代医家即是巧妙地利用了苦味药的这一作用特点,对“三消呻既有热证、又有湿证的消渴患者运用白芍、天花粉、生地黄、天冬等苦廿寒、苦酸寒Z品以清热泄火、养阴生津。辛味药在“三消”的治疗屮均有应用,其使用频率基木相当。辛味药与其它性味相伍,组合成辛廿、辛咸、辛苦、辛温、辛寒之类,在“三消'啲治疗屮发挥了其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针对“三消''中瘀血这一共同病机起了比较重要的辅助作用。此外,在“三消"高频用约的药味中,咸味、涩味在中消与下消的治疗中均冇
6、不同比例的应用,尤以咸味在下消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咸味可入肾,与甘味、涩味相伍配成咸涩、甘咸之品,町补肾助阳、固精涩尿,对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频数、遗梢口浊、腰膝冷痛、粹神疲乏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鹿茸丸”以及《圣济总录》中的“肉戏蓉丸”,即是应用鹿茸、肉戏蓉、桑螺悄、牡蛎等甘咸温Z品作为君药,治疗下消所见的气虚羸瘦、四肢无力、小便色白、滑数不禁等症。4治疗“三消”药物之归经比较(见表4)表4治疗“三消”药物Z归经比较(略)表4显示,治疗“三消”的药物归经儿乎涉及了所有脏腑,仅是频率高低的不同。表明不论上消、中消、下消,均是病位广泛、涉及多个脏腑的症候群。占人为方便临床辨证用药
7、,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归。其中,治疗上消的药物归经以肺、心经药为主,其次是胃经;治疗中消的药物归经以脾、胃经药为主,其次是肺经,再次是肾经;而下消中的高频药物归经以肾经最多,肝经其次,肺经笫三。这表明,古代医家论治“三消”时,并非单纯按上、中、下分部治疗,而是采取兼顾的原则,只是在“三消”的处方、用药屮有所侧重而已。正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三消》屮有关“三消”治则的精辟概括:“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