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

ID:46776395

大小:6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_第1页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_第2页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_第3页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_第4页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静脉穿刺拔针法改良探析[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正确的浅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法及正确的按压时机,寻找减轻患者拔针时的疼痛,皮下瘀斑,穿刺点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方法对200例住院病人健侧手背浅静脉穿刺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釆用传统法,即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实验组100例采用改良的拔针法,即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mm处绷紧手背的皮肤,右手持针柄,并略将针柄抬高15度左右,快速拔针后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结果每组病人都能达到止血效果。实验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明显减低,

2、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结论浅静脉穿刺后拔针应采用改良后的拔针法,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浅静脉穿刺;改良拔针法;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2E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02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能“稳、准、轻、快、无痛”地为患者穿刺静脉针,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拔针技巧。尽量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传统的拔针法教科书上是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拔针。拔针时由于按压方法不对、按压时

3、机不当,经常会导致病人穿刺处的疼痛、皮下瘀斑、穿刺点出血等不良反应。慢性病人长时间穿刺后由于拔针不当对血管的破坏很大,造成以后的穿刺困难,从而影响了治疗,降低了护理质量。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根据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结合力学原理改进了一种新的浅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可以明显的减轻这种操作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所选病例全部是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年龄在20-60岁之间,神志清楚,无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末梢循环良好,非血液系统性疾病,非化疗药物的患者。1.2分组与处理本次实

4、验共观察四天,每天50例,共200例。一组以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拔针操作组称为“传统组”。另一组以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实施穿刺后拔针操作组称为'‘改良组”。每天由操作者以随机数字确定对各位受试病人的拔针法并予记录。1.3拔针方法的实施与结果记录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毫米处绷紧病人手背部皮肤,右手持针柄兵略将针柄抬高10度-15度,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按压时间为5分钟。传统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时间为5分钟。待操

5、作者离开后,另外指定记录者征询病人对刚才拔针操作的疼痛评价并记录。1.4质量控制为了减少其他人为的或客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注意一下问题:实验开始前,对两位执行拔针操作的护士进行拔针手法的培训,以求拔针手法的统一;每次操作者采用何种拔针法,对病人及结果记录,护士均保密;同时,病人的评价的记录、结果,则对操作者实行保密;使用的液体要尽量统一,例如:5%gs或5%gns里加入维生素或能量组,因液体成分不同,对血管的刺激不同,实验结果也失去了真实性•所以本实验所输液体均为差别小及刺激性小的药物;

6、我们实验时统一选择了7号静脉穿刺针,因针头粗细不同,可致疼痛感的差异;参与实验的患者,均保持输液的畅通,因外渗液体可对局部组织有刺激性,而引起疼痛,故有外渗者不参加当日的评价。1.5指标观察和评价观察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皮下淤血、皮肤穿刺点出血。(1)疼痛:病人主诉疼痛同时伴有痛苦表情或穿刺肢体逃避行回缩,甚至伴有不自主的尖叫声。轻微痛感的不统计在内。(2)皮下淤血:所穿刺处皮肤拔针后3-5小时出现小于2平方厘米面积不等的皮下瘀斑。(3)皮肤穿刺点出血:拔针后皮肤穿刺点有血液流出。表1两组病人

7、对拔针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2结果从表1结果分析表明:两组病人用两种不同拔针法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不同,有明显差异,说明浅静脉穿刺后改良的拔针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拔针法。改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传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讨论两种拔针法的原理对比如下:(1)拔针时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针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创伤刺激机体的痛觉感受器,使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输液时针头在充盈的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针头未与血管壁接触,传统拔针法因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使血管壁受压,针头斜面如同刀刃,对血管壁产生切割

8、力,棉签压力越大,疼痛越严重;另一方面,按压的血管和针梗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按压越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刺激下,引起组织胺释放,导致疼痛物质作用于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冲动,故患者产生疼痛。用改良后的拔针法则可避免上述弊端,针头与血管壁形成的角度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且无按压力,摩擦力减小;其针头在血管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血管壁无接触,所以疼痛减轻。此外,改良后的拔针法不关闭输液器开关,使针头内压力高于血管内压力,而不致回血,改良后拔针法能减少患者局部疼痛、还减少了针头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