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

ID:46776256

大小:6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_第1页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_第2页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_第3页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_第4页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潘主兰甲骨文笔法探析【内容摘要】当代甲骨文书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其屮最突出的当数笔法。近现代书家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颇有成就,其笔法极具典型性。文章对其“契刻意味”纯粹的甲骨文笔法进行研究,分析其如何用中段藏棱、隐性震颤等笔法來书写甲骨文,展示既有原甲骨简约古朴之神性,又细劲典雅的独特风格,以期为为今书坛甲骨文创作的笔法难题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甲骨文笔法难题潘主兰启示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文字,其具有独特的美感,令人神往。其面世至今仅100余年,许多书家用各自的笔情墨趣表现它,进行以甲骨文为素材的书法创作探

2、寻。然而纵观当今甲骨书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甲骨文的美感,习书者人数猛增,另一方面,与之相配套的教法尚未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亦少,许多难题随之而生,其中最突出的当数笔法问题。笔法是书法艺术形式中最为基本的元素,从精微处呈现字的神采和韵味。要把甲骨刻痕转化成笔墨形态,需要书家独立的休悟、想象和创造。由此各种各样的笔法应运而生,或套用金文、魏碑等笔法,甲骨风神不足;或一味追求刀笔味,陷于刻板;或完全忽视契刻特征,流于肥软。用什么笔法最能表现甲骨风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一大难题。已故近现代学者、甲

3、骨文泰斗潘主兰是第一届“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其专注甲骨文书法艺术70余年,在甲骨文书法笔法难题中不断探寻,他追求以一种纯粹的甲骨文笔法来书写甲骨文,使其所富含的“独特的契刻意味”与笔墨的气质和谐融合。其笔下风格既有甲骨独立美感,又冇自己的独特精神,从而确立了一类风格的范畴标识,细晶其甲骨笔画,细劲、简约中包含了各种精微丰富的韵味。一、强调中段,笔中藏棱一般來说,根据甲骨刻痕两头细中间略粗的形状,我们可以把甲骨文归为“重中段轻两端”的一类,讲究“中实”的笔法。因此,甲骨文笔画的力感、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屮段表达。看

4、潘主兰甲骨书法的点画屮段,细劲有力,筋骨内涵,似铁线篆,形态瘦硬而光滑,似乎变化不大,而细看却并非“铁线”那样“婉而通”,而具有跌宕起伏的风韵。其与两端相比,略微鼓出,外形带些弧度,形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放大看他“底”字甲骨文的笔道边缘(图1),便可观察到,在匀净中暗暗形成一段段“节棱”,弧线转折处更为明显。在外张的力屮,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其在连续运笔时,中段时时提按起伏,向着不同的方向出力,隐隐可以察觉出停顿、“接力”的各个阶段,造成一种力在有节奏地行进的流动感。潘主兰为了让至柔的纸笔表达出与至刚的刀骨相似的力感,用笔时有

5、意在纸上造成阻力和涩势,“行中有留”,运用“中锋鲍墨”之法,达到类似“屋漏痕”的笔力遒劲的效果,耐人寻味。而他的这种动作的进行又是相当微妙的,相比用碑派“震颤”笔法书写出来边缘带明显锯齿状弯曲,苍茫而生涩的线条,潘主兰的甲骨文笔法体现的是一种“含忍”中隐隐透出来的“棱角”,也就是他所谓的“字外出力中藏棱”。这种“藏棱”之法,是一种“隐性”的震颤。是在心中模拟刀在甲骨上行进时那种既爽劲前进又时刻受阻的冲刀感觉,用心指导,把力传导到手上,做适度的提按。换言之,这种笔法的运行是需要用心揣摩笔感与刀感的相融,“心慕手追”才能做到

6、。总之,潘主兰笔画中段整体效果既不像李阳冰小篆那般冷静理性地将锋棱完全隐没,也不像碑派那么粗犷苍茫,明显震颤,而是瘦劲中含质朴,爽利中有涩势,精神内含,简约而丰富。二、起收爽利,以枯代尖甲骨文起收处,是其笔画中相対弱化的部分,潘主兰处理这些部分也并不率意,力求表现力感和变化。他注意到了原甲骨的刻痕,起收处并非如柳叶一般全尖,从放人的“争”字甲骨文刻痕(图2),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起笔处一般并不尖利,且出尖均有偏侧,形状以方为主,有时还带圆浑。如“林”字的起笔处(图3),并不藏锋,按一定方向爽利地切入,不做过多的停留,直接行

7、进,切入角度千变万化,形成起笔不同的形状。但共同点是都形成一个冇坡度的切面,使得整个笔画立体、圆浑起来。经过比较可知,有坡度的笔画起笔较之其他起笔全尖的甲骨作品,显然要沉厚含蓄得多,也更具有体积感。潘主兰对收笔的处理亦有变化。甲骨实物刻痕的收处是比较尖利的,以往书者往往或将其处理成小篆的藏头护尾,或全部收出尖尾。而潘主兰开始接触甲骨书法时,亦是严格按照原甲骨临摹,因此其早期作晶笔末出尖也明显。越往后,收笔末端形状处理越钝,以枯笔“飞白”代尖的现象越普遍(图4)。当然,他也不是把每一笔都处理为枯笔,这只是较普遍的现象。笔者

8、认为,这种现象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尖的收笔适合写小字,书写大字时尾部出尖就会显得笔力较弱;二是全篇露尖的笔画给人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且很单调,与他倾向于含蓄、温润、典雅的审美趣味有异。因此,他在把握甲骨文特点与美观结合上做了尝试和微调。他在笔尾大量运用枯笔,使其分量轻下来,以达到弱化收笔的效果。其一,不拘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