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8619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当前学校师德对学生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当前学校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实现受教育者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乐意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必须实现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缺少其中一个方面或各方面发展水平较低,都不能成为高素质或合格的社会人。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但影响其它素质的提高,而且他极可能尸位素餐,于社会进步无益,相反会有负面作用。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良好的师德尤其
2、重要。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危机的恶果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的诸多不平衡。在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压力下,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个体利益在年轻一代身上,则表现出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不感兴趣倾向。如果任凭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道德环境。所以,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人类迎21世纪挑战之教育对策的首位。就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教育最大的弊端莫过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的全部功能缩减为让学生应付考试。“德育放在首位”往往被演化为一句装磺门面的时髦口号,实际
3、上被应试所弱化。若学生长期承受应试单一刺激和家庭、社会的压力,处于紧张、压抑、焦虑状态中,则整个内心世界失去平衡,就会导致人格畸形、变态。应试教育、“重智轻德”已成为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拦路虎。将德育置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现实教育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领导对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学校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实效有待提高。如果从一些具体措施着手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哲学层面思考。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师德目标与教育起点任何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施加影
4、响上,师德教育也不例外。师德的目标显然要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衡量、塑造个体的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师德是要求教师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言行一致,情操高尚,能起表帅作用。师德目标的实现要解决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两层次的转化问题,即,教师的道德认识(知)内化,升华为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信),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此才能实现师德的目标和要求。纵观以往德育,从幼儿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行为规范等道德教育,无论
5、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算少,但为什么不少学生一提到西方发达国家,盲目崇外之心油然而生?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万人签名活动中,墨迹未干却又依然故我地乱窜马路?一一问题不在于学生没有认识,而在于没把认识内化为相应的信念、情感与行为。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的德育已颁布了教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次层递进,但实际上还属于主观理想化的要求,事实上教育的起点还是偏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难以按设计的那样达到德育目标。诚然,期间还有德育的方法教师的行为等问题。德育目标的实现,要有信念的支持。人活在世上,归根结底靠的是信念。人总要有所信:健康的信给人以鼓舞;病态的信使人误入歧途。健康的信如果
6、脱离实际,要求太高,就会变成梦幻,使人失望,最终“信”也荡然。反思过去,“假、大、空”泡沫师德的教训还少吗?师德本质上是教师为人师表,不但自己要会做人,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人去追求寻真、善、美。生活中到处都有真、善、美。可以从最小的事物、最近、最起码的事情开始,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信,哪怕是低微的,也可以由此逐步扩展。一个人若是有了诚实、守信的品质,那么,言必信,行必果;有了责任感、义务感,那么,就会尽心尽力地择善而行,实现自己的健康人生价值。健康的信便也在其中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教育的起点不是已经从天降地,从要求做一个合格公民开始了吗?没错,这是事实。但合
7、格公民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泛,教育的起点还可具体化为“诚实、守信、责任感”七个字。这七个字做到了,做人目标最终才会实现。牢牢抓住这一教育起点,德育中其他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师德规范与发展个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使人形成符合社会和人们要求的良好思想品德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然而,现在大多数的道德教育总是习惯于从社会约束的角度进行。所以,重灌输、重说教,过多的要求“统一”,校园里随处可见“不准”字样。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形象很多情况下与“警察”划上等号。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道德规范处处限制自己的自由,约束
8、自己的行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