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ID:46738358

大小:7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_第1页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_第2页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_第3页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_第4页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摘要】儒学是关于“人”的学说。儒学不是旨在成就专业人才,而是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木。学问之道在于成德、成圣,而成德、成圣便必然是在人性屮完成。由此人性论乃成为整个儒家系统的基础。先秦儒家人性观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冇善冇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而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就是孔子,但孔子并没冇明确指出人性善恶,孔子不是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确定人性以及善,他只说“性相近”而不说“性相同”。孟子在继承孔子等的人性论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论。而苟子则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的主

2、张。【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观孔子孟子苟子人性问题口占以来就是中国思想文化中十分关注的重要方面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西方哲学在研究人和人性的问题的吋候,习于采取一种逻辑的方式,把人或人性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予以分析。从内容上说,人性首先是被分解为不同的要索、属性如社会性、生物性、诸种心理要素、宗教性的企向等。然后抽出所谓的本质属性來构成人性的概念。从语言的形式上看,它仍采取主谓结构的定义方式。儒学理解人和人性的方式与此大为不同。从内容上讲,它不把

3、人看做一个静态的、客观的、现成设定的分析对象;从表述形式上讲,它亦不采取抽象定义的方式来表达人性的内涵。孔子论性,有三句话概括了儒家理解人、人性的基本方式,一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H“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曰“成Z者性”。第一句是落实于口然个体生命以论性;“性相近”则是从个体性屮体现着“类”的共性的意义上言性;但此个体性体现着共性,不是静态的说法,“成之者性”,即着眼于过程性、活动性以显性之本真意义。在动态的、历吋性的展开、生成屮显现其整体性内涵,以确立人的存在的形上基础。儒家理解人性的方式冇其独特性,而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为儒家的哲

4、学伦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孔子的人性观关于孔子的人性论,历来学界有各种争论,或从善、恶的方面来理解;或从自然性、社会性方面来探究。其实,孔子没有明言人性之善恶,在《论语》的《阳货》篇中记载着孔子对人性的最基本见解: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惟上智与卜•愚不移。”孔了这句话意义并不是十分明确,没有指出人性善恶问题。张岱年先生对这句话冇一段屮肯的说明:“孔子所谓性,乃与习相对的。孔子不以善恶讲性,只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所谓的相异,皆由于习。”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先须明了它指的是什么。从主要意旨的角度可

5、以把屮国古代哲学家言性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点:其一,规定性2范围。中国占代哲学家言性,皆以性为先天或天生如此。告子:“生之谓性。”《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荀子:“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是诸家人性论虽不同,然就“性”所指范围來说,皆同,即以为先天、为天生所秉。其二,规定性Z内容。有以性为食色口然Z性,有以性为血气心知Z性,有以性为天徳良知之性。此诸家所异。其三,性之善恶评价。如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无善恶、性善情恶等。依此,

6、上引孔子《阳货》篇论“性”的话,只明确讲到性之范围一点,对“性”Z内容和评价,则无明确的解说。“性”与“习”相对而言,则性为先天、自然;“习”为后天,属社会性的修为。所以此处言性之范围,亦“生之谓性”之说。由于这里未对性的内容及其评价作出明确规定,故后儒对它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我们认为。孔子在这里实质上是从人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规定人性的内容。首先,“相近”,应是从人Z为“类”的共性角度来讲“性”。“相近”是从“同类”的意义上讲。以后儒家言性,很重人禽Z辨,当源于此。其次,从人禽之辨说,人类之性“相近”之因,亦即其可以“相远”之因。人可

7、因“习”而“相远”。禽兽却不能“相远”;禽兽不能“相远”,乃因其一•切活动只是因任自然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从“气质”即其自然本性、生物本能上來解释“性相近”的“性”,就不好说明人、禽的区别,也就不好说明人作为一个“类”的“相近”Z性。屮国古代哲学说性本自然,是说性天然如此,本来如此。这是就“性”所指的范围说,而不是就其内容说。孔子以“性相近”与“习相远”相对而言,即以“生”为性,只明确讲到“性”所指的范围。所谓气质之性或自然本性,则指人的自然本能而言,孔子显然未对“性”作出这种内容的规定。从语义的分析来看,孔了此语显然是从“类”的角度

8、来谈性的内容。就“类"而言,此“性”应指人Z异于禽兽者,即人Z所以为人的本性。这个“类”性必与“气质”上而言,但却显然不宜仅限于气质之性和自然本性。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木性是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