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

ID:46707236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_第1页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_第2页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_第3页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自闭症的论文自闭症论文:心理干预在儿童自闭症中的治疗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儿童自闭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妇女儿童科收治的6岁以上口闭症患儿48例,随机分为T-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防治依从性明显改善20例,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与同班同学友好相处4例。对照组患儿无明显改善。结论:对口闭症患儿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合理护理,能有效增强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关键词】

2、心理干预;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是一种严重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它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未来[1]。为了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对口闭症患儿进行心理干预,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在自闭症患儿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2007年我院妇女儿童科收治6岁以上的口闭症患儿48例,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DSM)以及国际疾病分类(1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13例,釆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

3、组各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均严格匹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方法采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新儿童精神疾病的生活质量表(简称量表)[2],评估自闭症患儿的心理状况,量表有7个分项,包括对疾病的担忧、生活质量、情绪、精力状况、认知功能、药物影响及社会功能。由专人填写,以指导提问方式进行。对照组按常规实施各项护理,干预组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出院后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咨询2个月后重复上述问卷,再次评估,前后比较,评估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内容如下:1.2.1建立干预基础护理人员

4、热情接待患儿,介绍自己和住院环境,并与患儿亲切交谈以了解患儿的需耍,消除其对环境陌生和疾病的恐惧。护理人员对患儿要有爱心,护理周到细心,与患儿交朋友,交流时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对其合理要求及时满足或给予解释。与患儿建立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患儿才能真实、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问题。1.2.2针对患儿的认知偏左进行干预给患儿及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说明自闭症是一种慢性心理疾病,必须长期按时、规律服纱及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止确看待药物的副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通过讲小课、

5、座谈会及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等方式,使患儿及家长了解精神疾病是可治之症,改变对疾病不正确认识,消除误解,减少心理负担,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1.2.3情绪干预与健康教育情绪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症状,情绪良好和情绪低落常使患儿对疾病的耐受力不同。针对患儿的紧张、焦虑、抑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进行护患交流,介绍已康复患儿的情况,鼓励患儿以乐观、口信的心理止确对待疾病。教患儿掌握放松心情的方法,排除不利于治疗的负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2.4行为干预教会患儿如何面对困难、正确处理日常压力,进行放松训练及提高

6、社会能力的干预,降低患儿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1.2.5对家长的咨询以咨询方式了解患儿家长特别是母亲有关精神疾病(自闭症)的基本知识、其心理状态及对患儿的心态。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科普教育,使其建立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1.2.6开展社会支持动员患儿周围的人(同学,朋友,老师)关心体贴患儿,亲人亲情微妙的变化会影响患儿的情绪。自闭症的患儿在社会环境中,老师起着关键作用,老师的理解和关怀,不仅能帮助患儿,还对其他儿童产生良好影响。因此,应积极鼓励教师、家长和医生之间的交

7、流。2结果经过心理干预及其他治疗,干预组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口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明显改善20例;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与同班同学友好相处4例。对照组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结果表明,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和结合,对自闭症患儿有较明显的症状改善作用。3讨论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3]。正常儿童独自玩耍时有自语自笑是常见的;但是,有些儿童其智力和能力存在差异,有的比较幼稚,有的比较孤僻、不交往等;儿童常常有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儿童的健康,重视心理治疗、训练和教育、家庭和环境的治疗;另外

8、,应该体现儿童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人员、教师、儿童保健人员的相互配合及协调工作,让儿童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翁永振,主编•精神障碍典型病例分析[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屠丽群,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