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

ID:46700302

大小:6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教育框架下构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强调“主体一客体”二分的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教育学发展的桎梏。当代哲学中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导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转换成为必然。其实现路径包括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建构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模式以及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反哺作用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转换;路径[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MLB007).

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FDY043)、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SZJ13101)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8-001-2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教育,它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这一概念,本人认为仅仅是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3、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寻求时代性突破,不再是单向施加论,而应注重其效果评价和反哺作用,即通过教育培育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创造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反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双向实践活动。要实现教育思想有效内化和反哺作用这一双向过程,我们应寻求对传统主客体关系的突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弊端“主体”一词,根据以往哲学家们的研究界定,大体归纳为两层涵义: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指某现象、关系、变化及活动过程的承担者,等同于物质本体;第二种是认识论意义的主体,指认识和实践的承担者,如费尔巴哈所

4、说的“理性的主体只是人,是人在思考”,这就强调主体是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曾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口然”。人的主体性强调一种口我意识的确立,当其对客体实践时体现出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将主体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者们都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展开研究。不可否认,主体性教育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确立产生重大历史意义。然而主体性教育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即“主体一客体”的模式。有学者指出,“'我思故我在'的思维模式突出了人作为主体的木质,强调人的理性高于自然而分离出來成为主体,自然

5、成为与主体对立的客体,由此形成主体与客体二分的模式因此,无论是教师唯一主体论还是学半唯…主体论,都无法避免对象性思维,这就导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异化,人性向占有、利用、个人主义转向。人在对象性思维支配下的实践性活动中,由于强调主体作用,将主体之外的所有物视为对象性的客体,对其进行占有利用,逐渐形成个人主义。这种升化的人性定位很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向极端,偏离了自由平等的本性,教育也变成人类异化的工具。二是主客体双方缺乏平等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呈现的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和权威地位,

6、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育者通过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知识单方向施加于受教育者,阻碍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不平等的主客关系在中国教育中已成为惯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断缺失。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的渗透使很多青年人价值观失衡,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膨胀。主体性教育忽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心理的实际需要,空洞的教学内容加之枯燥的教学形式,使受教者提到思政教育就儿乎敬而远之。单纯的知识灌输很难真止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灵疏导和树立正确道德观的目的。二、主体间性思

7、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进步意义主体间性理论是当前理论界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亮点。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主体间性理论突破了过去哲学研究中“主体一客体”二元论,把哲学引向“主体一主体”的新模式。“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相对于个人主义的主体性而言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是自我和他我形成的共同体,包含了集体互助之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两个或者多个主体Z间的平等的交流、理解、对话和合作,主体间性是打破了主体将自身Z外的一切都视作客体的孤立状态,从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建构起交互性的关系”。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就是忽略主客二元性,教育者和

8、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和互影响,通过互为主体形成互识与共识结合状态。简单言Z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平等地交互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