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重点总结

文论重点总结

ID:46691212

大小:6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6

文论重点总结_第1页
文论重点总结_第2页
文论重点总结_第3页
文论重点总结_第4页
文论重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论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论重点总结1.诗性特征:指批评未从文学及具他屮分离岀來。批评尤具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印象的、直觉的,也就是说甚至具冇文学的运思方式和表达方式。(中国文论以其言说的具彖性、直觉性和整体性,表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中国古代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在特质和外观形态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以下三个方而表现:文本的诗性化(论诗诗、诗话、词话等);论家及诗家(唐诗论家);范畴的诗意化(神思、风骨、妙悟等)诗性特征的优劣:优点:审美的主体性、观照的整体性、论说的意会性、描述的简要性,便是中国古代文论带冇民

2、族特色的思维特点。(中国文论诗性化之具体表征如意会、感悟、虚灵、直寻、简要、自然、随意等是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缺点:(1、资料的杂糅性、分散性。2、思维方式具有肓观领悟和内省体验之特点。3、话语表达方式多隐喻,少分析性的解释。4、文论范畴、概念的内涵具冇模糊性、多义性。譬如“兴”,既可指作者的情感Z“兴起”,乂可指读者悄感Z“兴”。5、占代文论中诗论发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很迟。因为中国古代是:诗为正宗。“小说”之为“小”说,说明中国古人对这种题材的轻视。6、汉语修辞诗学在古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譬如强调诗歌的炼字、炼句。7、重教化。)(

3、一)模糊了批评本体与批评物件的界限(比中国诗性文论虽然不等同于诗歌,却是深深地打上了诗这种文体的铭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典型的论诗诗,在这部文论作品中,诗歌形式应该说较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文论思想;然而,也正是这种“诗歌形式”模糊了批评本体(文论)与批评物件(文学)的界限,这不仅造成了后人对《二十四诗品》理解的歧义,也造成《二十四诗品》文论思想指导诗创作的主观随意性。b.古往今来的屮国文论家,与其说是在立论辩理,倒不如说是在抒情言志,是故中国文论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对于文学创作來讲,独特的个性与强烈的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却不尽然。文学批评强调

4、的是整体规范,是理论标准,是客观与公允,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情绪的抑止,对个人好恶的舍弄。)(二)对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之区别的消解(《文心雕龙.知音》在言说“知多偏好”之弊时,排比了四类例证:“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借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考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7]对于文学批评而言,这四类都是不可取的;而对于文学鉴赏而言,这四类又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鉴赏不同于批评,前者能够接纳个性化和情绪化,能够接纳“偏好”。问题在于,屮国的诗性文论,对鉴赏与批评缺乏严格的区别与界定,常常是将个性化情绪化的鉴赏当作了批评。如“味”)(三)简约的言说方式牺牲了研究物件的丰富性和文论自身的复杂性(

5、对于文论家來说,言说方式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文论的内容。在诗性文论所要求的有限的字句、简洁优美的形式Z中屮国古代文论家不得不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浓缩于咫尺之间。在这样一种极其有限的词语空间,文论家根本无法展开其弘廓的演绎和深邃的抽象,其结果是丢失了文论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菇至丢失了文论思想木身。)(四)诗性文论的不可还原性和缺乏操作性(中国文论的诸多术语、概念、范畴,诞生伊始就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在随Z而来的发展过程中乂不断地被扩充、被引伸、被蒸发,以至于外延愈来愈人而内涵却愈来愈小,一个文论范畴好像能解释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能解决大大小小的理论问题。而真正操作起来,

6、乂好像并不能解释或解决什么。今人研习古代文论,一方而是对古文论的灵性、诗情、优美和隐秀赞叹不已,而同时又感觉到很难用它來解释当下的文学现象,更难于用它指导当下的文学创作了。)2.思想与文论Z间的关系:a儒家:“以文教化”“诗教”“文以载道”——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界定在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层而;创作、接受、传播,是为了达于政事,使于四方,迩Z事父,远Z事君,用之于邦国,用之丁•乡人。(汉武帝“独尊儒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儒家的人格主义文化精神,重政治伦理、实际功用,文需感物而动实录其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b.道家:“清静无为”“虚静论”一一超功利的艺术人格;“得意忘言”——言

7、外之意、意外之旨;“道法自然”——“法犬贵真”,自然美而非人工雕琢。从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本体Z论,到司空图“自然Z境”品貌诗歌风格,再到苏轼用“口然之物”比兴审美意境,直至王国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口然胜”,“真挚Z理,与秀杰Z气,时流需其间”。C.佛家:悟、觉、矢口。佛教的真实观,现世一切如幻影,追求彼岸真实——身外Z真,诗论重言外Z意,画论重神韵,小说理论贵奇尚幻;“顿悟说”(“参活句不参死句”)——诗文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