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42117
大小:7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6
《予取类双宾句形成动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予取类双宾句形成动因探究一、解题本文要探讨的双宾句式仅限于具有给予义和索取义的双宾句式,我们将这一句式表示为"NPa+VP+NPb+NPc”,其中NPa是施事,NPb是与事,即间接宾语,NPc是受事,即直接宾语。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给予义和索取义并不是VP本身带有的,而是整个结构所具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认为每一种句式都是一个“完形”(gestalt),句式可以赋予其组成成分原本不具有的语义特征。如本文要探讨的双宾句式,由于句式本身具有事物领属关系转移之义,所以进入该句式的非交接动词在进入该句式之后便同时获得了给予义或索取义。如:(1)单位照顾我一
2、套房子。(2)张三罚李四一百元钱。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例(1)中“照顾”的本义为“考虑到;注意到”,例(2)中“罚”的本义为“处罚”,但在进入了双宾句式后,“照顾”就具有了给予义,而“罚”就具有了索取义。可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方便下文论述,我们有必要对“给予义”和“索取义”做出相应的界定。朱德熙(1979)给出的“给予”意义是:%1存在着“与者”和“受者”双方;%1存在着与者所与即受者所受的事物;%1与者主动地使事物由与者转移至受者。给出的“取得”意义是:%1存在着“得者”和“失者”双方;%1存在着得者所得即失者所失的事物;%1得者主动地使事物由失者转移至得者。按照朱德熙
3、的定义,下面做如下描写:给予义双宾动词:安(例:安他一个罪名)、安排、掰、报告、拨、补充、补助、测验(例:测验学生外语)、搭、递、发、放、分配、给、告诉、奉承、规定(例:这次规定你两个条件)、还、回、回答、寄、奖励、交、交待、教、缴、敬、救济、开、卖、派、赔、赔偿、批、让、扔、输、送、贴、通知、投、吐、退、退还、托、委托、喂、献、优待、照顾、支援。(共52个,据孟琮、郑怀德《动词用法词典》1987,有修改。)索取义双宾动词:收、讹、受、谄、得、拿、要、讨、哄、夺、抢、坑、接、骗、偷、窃、拔、赚、赢、罚、占、娶、买、扣、诈、抄、取、接受、骗取、收取、勒索、缴获、讹诈、贪污、请教、审
4、问、问、吃、喝、挖。(共41个,据张国宪、张国光《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1997,有修改。)除以上列举的给予类和索取类双宾动词外,还存在一类兼具给予义和索取义的多义双宾动词:贷、租、借、分、传、捐(例:捐他一套衣服)、赁、匀、换、赊、支、缴、典借、租借、租赁、转租、盛、倒、换(例:你换我五十斤大米)(共19个,据张国宪、张国光(1997),有修改。)关于给予类双宾句和索取类双宾句的典型性,语法学界一直都有争论。李宇明(1996)认为,由于在索取类双宾句中NPb和NPc之间具有领属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对句式的语义和句法都存在影响,所以尽管索取和给予两类双宾句是反义句式,但因NPb在语
5、义一一句法平面的兼格情况不同,于是有了典型与不典型之分。李宇明认为,只有给予类双宾句才是典型双宾句式。张伯江(1999)也认为只有给予义双宾句(他使用“双及物结构”这一概念)才是典型双宾句,给予义是双宾句的基本语义。他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若干不同类型的双宾句式,它们构成一个放射性的范畴,以给予义双宾句为核心和典型,通过引申机制而得到其它类型双宾句。索取类双宾句就是通过空间的转喻这一引申机制而形成的。如:(3)我问他一个问题。(4)他偷了东家一头牛。例(3)的索取“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一意义,是通过给予“他”一个“请求”引申而来的,例(4)的索取义也是通过给予“东家”“一头牛的损失”
6、引申来的。张伯江采用这种家族相似范畴化理论来解释双宾句式这一多义句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给予义与索取义在双宾句式范畴化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仍然可以斟酌。刘丹青(2001)在探讨双及物结构时也以给予类双及物结构作为原型来考察。张国宪(2001)认为索取义双宾句式中的近宾语更有资格充当宾语,索取类双宾句式更具有典型性。他以古汉语双宾句以及大冶方言中的双宾句式为论据进行论证,得出结论为:现代汉语双宾句式的原始语义似为“强制的索取性转移”。这与张伯江(1999)得出的双宾句式的语义核心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的结论相悖。基于众多语言学者们的考察,我们对给予类和索取类双宾句的典型性暂且不论
7、,下面将对以上两类双宾句式的共同认知模式作出探讨。二、共同的认知模式古川裕(1999)曾发现现象句和双宾句两类看似不同的句型,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结构,并且认为“给予”和“夺取”是同类事情的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后来,古川裕(2001)进一步描述了隐现句、结果宾语、消失宾语和双宾句的认知结构。他认为,从语义关系来看,隐现句所描写的"出现”和“消失”是彼此相反的对立情况,但从认知结构来看,“出现”和“消失”并不是对立的,而只是同一件事情的表里两面而已,他用了影像图式(ima^esc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