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法的分类(三)

通阳法的分类(三)

ID:46599231

大小:264.0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通阳法的分类(三)_第1页
通阳法的分类(三)_第2页
通阳法的分类(三)_第3页
通阳法的分类(三)_第4页
资源描述:

《通阳法的分类(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主堕堕笙盒婴壅!!!i至!旦箜!鲞箜!塑壁!竺竺!笪!!!!曼塑!型堡!垡!生竺型堕!竺兰!型堕!!!翌丝型型竺丝!!丝幽型堕!:!垒坠!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3.01.016·专题笔谈·通阳法的分类(三)冷长青1丁舟1章茜1冯云霞2朱旭2郝建军2张介眉21武汉市传承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22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430022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相互交通,阳人于阴,阴中有阳,阴阳的相互交通,使对立着

2、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生成万物,并使万物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对于人体而言,生理状态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阴阳时刻处于运动交通状态;表里(内外)阴阳交通,上下阴阳交通,五脏六腑内部和之间的阴阳交通,阴阳和谐乃百病不生。若或因阳虚,或因阴凝导致阳不入阴,阴阳相隔,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变证峰起。1交通阴阳表里(内外)阴阳不交通:风、寒、湿痹于肌表,阳气郁伏于营血之中或寒痰郁于心下,阻心阳之气不得外通,阳气不得宣越,故疟发寒多,或但寒无热也。发为牝疟,此时虽发热,但必渴喜暖汤,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与一般

3、疟证有所不同,方用牡蛎汤(牡蛎、麻黄、甘草、蜀漆,方中牡蛎软坚消结,麻黄散寒、发越阳气,使通于外)、蜀漆散(蜀漆、龙骨、云母,方中蜀漆宣发郁阳、降泄痰饮、清泻邪热,龙骨化痰清热、养精神、定魂魄、逐邪气,云母泄邪涤痰、镇摄降泄、安和精神)或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病在少阳,而太阳、阳明犹未罢,缘其津液内亏,故阳气结而不通。用桂枝散太阳余邪,干姜开阳明痞结之气,使以花粉佐牡蛎,入阴分升津液,以救三阳之热,重用柴、芩、草转少阳之枢,则三阳结邪,一一从枢转出),正如《退思

4、集类方歌注·柴胡桂枝干姜汤》所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芩甘牡蛎藏。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上下阴阳不交通:中焦是阴阳升降的交通要道,故上下阴阳不交通最常见于中焦痞证。阴阳不交日痞,上下不能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半夏泻心汤所治痞、呕,利诸症,恰与阳气不降,阴气不升之“否”的格局相吻合,独阳上逆而热则作呕,独阴下走而寒则肠鸣下利。故痞证的形成就是阴阳升降的问题。张锡驹在《伤寒直解》中云:“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

5、。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日不宜”,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独阳上逆而呕,独阴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枣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而痞证的治疗正是由“否”转“泰”的过程,针对“独阳上逆”,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寒以清热,降阳为本,

6、治热为标;针对“独阴下走”,半夏、干姜辛以升阴,温以散寒,升阴为本,治寒为标。中焦是阴阳升降的交通要道,参、草、枣为扶脾助脾之意,在该方中为通上下、交阴阳之用,就是健运中焦,使道路通畅。由此,才能达上坤下乾之“泰”的格局,从而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由此,本文从阴阳升降失调角度分析痞证的病机,继而从降阳升阴解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最终达到上坤下乾之“泰”的格局。上热下寒,升降失司。治宜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3条日:“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方桂枝

7、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伤寒论》中寒热并清上温下的方剂不少,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栀子干姜汤等,一般的组方规律是用寒性药(黄芩、黄连、栀子)清上热,用热性药(干姜)温下寒。但黄连汤中除用黄连清上、干姜温下外,还配伍桂枝。上热下寒证就是上下阳气不通,仲师称为“寒格”,以“格”言病,知其阴阳格拒。而桂枝辛散走窜,有利上下寒热之气的宣达畅通,可谓以“通”除“格”之治,与黄连清上、干姜温下,相得益彰。2通阳回厥阴阳不交日久,发展为阴阳格拒,出现厥证等证。万方数据!堕堕箜盒婴窭!!!!至!旦箜!鲞箜!塑壁塑

8、塑堕!型堡竺丝生!塑生!生!竺!垡!鲨望!型堕壁!!坚型丝竺!塑!璺塑竺型堕!!型堡!阴阳格拒,是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气与阳气或阳气与阴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阴寒凝聚而不散,阳气痹阻而不通,治宜通阳和胃,散寒止哕。《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九>122条日:“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本证寒阻气逆,阳气不达四末,则手足厥冷寒邪袭胃,胃阳不得达于四末而手足不温;胃气因寒失其和降,则见干呕、呃逆,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