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

ID:46589787

大小:6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5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_第1页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_第2页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_第3页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_第4页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摘要:本文通过对以“走后门”为代表的一类“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的剖析,认为“走”作为不及物动词搭配N处所的非常规结构在历时层面是古代汉语状语后置的遗留,在共时平面是在句法生成中,V要求语义靠近核心的原则与不及物动词宾语位置空缺,为N处所进入提供的可能。在两者作用下,形成“走+N处所”非常规搭配的结构。在语义形成上,“走”的转喻及“N处所”的隐喻,以及两者结合后的整体隐喻形成该类惯用语结构。在教学上,将“走+N处所”的结构语义形成的规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

2、学中,通过语义层层揭示的手段,将属于语义隐晦的“走+N处所2”惯用语语义揭示出来。关键词:走+N处所状语后置隐喻语义揭示一、引言惯用语是一种习用固定的词组,是一个民族按照本民族文化心理所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模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语中的惯用语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而通过比喻、转喻这种方式获得的惯用语转义,这是惯用语具有文化特点的关键。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背景。带有民族文化特

3、色的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学习者的异文化背景,使惯用语这种语言类型教成为教学的难点。这也促使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成为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涉及到教材、学习者偏误分析居多。研究者也关注到对于惯用语本体研究如何对对外汉语教学起作用;涉及到惯用语本体研究的,以突出惯用语的文化性居多。相对而言,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剖析惯用语内部是否符合普通语言学逻辑规律,及如何在此规律上受汉文化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走+N处所”这一类三字惯用语为例,揭示出其形成过程中,普遍

4、语言学规律及在汉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语用形成历程,并以此为依据,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二、“走+N处所”惯用语的语法成因在“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一系列三字格惯用语中,有一类与“走”相关的类型,女口“走后门”“走内线”“走过场”“走江湖”“走钢丝”等,它们的语义从惯用语角度观察具不透明性,在语法层面呈现非常规搭配。原因在于“走”为不及物动词,在常规句法规则中,“走”后面一般应该出现补语或时体助词,来说明谓语“走”的情况,女『'走了”“走一圈、走两步、走了半年”等。但“后门”“内线”“过场”“

5、江湖”“钢丝”等处所名词,在语义上不是“走”的对象和目标,在句法结构上不具有宾语受事的特性。因而,这些名词与“走”之间构成的是非常规搭配“Vi+N处所”。那么,“走+N处所”这一类惯用语是怎么形成的?作为带有文化隐喻含义的惯用语,是如何从常规结构向非常规结构转化?其能够隐喻的关键又在何处?我们以典型惯用语“走后门”为例,通过语料剖析论证,证明惯用语的形成在普通语言学上具有生成理据,在汉民族文化影响下凸显其❷Z用特点。我们从语言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考察“走后门”这一惯用语的成因。历时平面结构演变从历时

6、平面考察,在我们查找的语料中,明清以后,“走后门”这一结构的使用,慢慢脱离对举强制性要求,成为语言表达的常态①。例如:闻报晋兵诈称韩焰诱开城门,杀近府前嘏大惊,急引家属开走后门,逾墙逃奔始兴而去。仪行父曰:“前门围断,须走后门。T〉)却不投大门,不走后门,迳走西首一道小侧门。》)贾蔷又道:“如今要放你,我就担着不是。老太太那边的门早已关了,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那一条路定难过去,如今只好走后门。"》)大家刚入了座,刘文叔猛地想起昨日的话来,酒也不吃,起身出席,走后门出去。叫了两声,不见答应,便跑

7、到前门,将门锁好,同黄文汉走后门,仍过这边来。在我们查找到的6例古代汉语使用“走后门”的语料中,例〜句中,仍残存对举格式。例中“引家属开”与“走后门”形成连动。“引家属开”这个常规结构仍为“走后门”这个非常规结构形成对举,使“走后门”成为合理存在;在例中,“前门围断,须走后门”中,对举痕迹已经淡化,只存在四字对称及“前门”与“后门”这两个名词的对应;例中前小句只出现“投大门”,与后小句的“走后门”构成类似结构,而非对举,其对举痕迹比例更少。而在例〜中,则“走后门”则已脱离对举制约,单独成为表示“走”

8、的方式的固定结构。对古代汉语语料按照时间顺序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对举句式管控下“走+N处所”非常规搭配在句式中临时合法,在多频率的使用过程中,逐步脱离对举格式的制约,成为表示方式的固定结构。但是,能够脱离对举制约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从语言生成内部来考察。共时平面结构推导从共时平面分析,语法是语义关系的形式化,所有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叙述。叙述包含两个部分,叙述的对象和对对象的叙述。前者是主语,后者是谓语。而谓语内部包含表达行为或属性的动词及动作涉及的对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