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84372
大小:189.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5
《心理健康案例(黄翠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东园中心小学黄翠聪班上频频发生失物疑案,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经常不见,而后又在垃圾箱或其他角落发现,究竟是谁在搞恶作剧?这熊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是扭曲心理作怪?案例:基本情况:黄炜森,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家庭情况:1、父亲打工,母亲在家带弟弟,家庭条件不错,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4、
2、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个性特征: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2、学习成绩差。除了数学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数学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英语是不会,语文不愿写。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他玩,谁也不愿跟他同桌。5、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他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6、情绪变化无常。
3、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9、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数学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
4、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经过和孩子妈妈及以前教过他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1、小学一、二年级时他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他,后来就没有太在意。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3、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
5、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让他往东,他偏朝西,对他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综合他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他,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
6、父亲的溺爱,也是他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他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当问他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他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他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他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他禁不住
7、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孩子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孩子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
8、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最初我们沟通时,孩子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