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75881
大小:350.8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25
《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安庆市教研室孙彦一、完整地理解课程二、教学设计探究三、教学过程的优化·课程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后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教育形态)·我们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广泛性)·只有那些真正为学习者所经历、体验、理解、接受并内化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习得性)·课程不是那些预设的、静态的凝聚物,而是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过
2、程性)·课程的共同目标:使学生发展和成长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一致性)1、教学设计的内涵2、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4、课堂教学结构的选择5、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3、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什么: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怎样教: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基于对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自身情况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
3、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教学目标按层级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主成分以记忆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记忆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应当看基本事实、方法的记忆水平,标准是:获得的知识量以及掌握的准确性。第二层级,主成分以理解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理解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看能否对解决常规性,通用性问题,包括能否满意地解决综合性问题。这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理解,是对知识的实质性领会以及经过自己的检验因而具有广泛迁移性的领会。标准
4、是:运用知识的水平,如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等。第三层级,主成份以探究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评判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看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即检验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其优劣。标准是: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全面性、独创新。·激发动机与兴趣——情意原则·教学内容结构化,保持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结构原则“两个过程”有机整合,精心设计概括过程——过程原则·强调“反馈——调节”机制的应用,有效监控教学活动——调控原则问题性: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
5、维。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采取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等方法,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使用“反馈——调节”机制: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难度。结构化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a)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为联结点,精中求简,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b)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联系通畅,便于记忆与检索,(c)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
6、法.·教学目标明确,削支强干,重点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驰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而展开和深化,精心组织相关的学科成分,使相应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两个过程”就是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贯彻过程原则,必须做好两个还原:第二个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还
7、原,“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第一个是还原知识的原发现过程;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推广和发展过程;概念的产生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概括过程设计:(a)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与思考;(b)开展观察、试验、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特殊化、一般化等活动,形成假设;(c)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活动,检验假设,获得新知识,并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d)新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理在用中方知妙),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a)给不
8、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专门帮助;(b)布置可选择的作业集合,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c)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人爱好,机智地将其纳入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组织变式训练·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骨架__知识结构灵魂——核心思想·载体——师生活动·背景分析(a)学生任务分析(重点: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b)学生情况分析(重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潜在距离)·教学目标的设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