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44636
大小:61.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1-25
《循環經濟文化模式構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循環經濟文化模式構建研究摘要:先進的文化模式是一種獨特且重要的資源,對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何認識和處理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構建先進的循環經濟文化模式,並應用文化資本與文化成本范式來對文化現象進行經濟解釋,又是特別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國的循環經濟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精神的發揚,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世界循環經濟理念的吸收和創新。本文以文化模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起點,從循環經濟和文化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瞭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探討瞭循環經濟文化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先進循環
2、經濟文化模式的新思路。❷關鍵詞:文化模式;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文化;層次分析;路徑選擇❷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2)-0021-07❷天人協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漢代著名思想傢司馬遷曾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這裡所講的“際”,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古以來,中國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學問,其主導精神都是主張天人調諧的。可以說,天人調諧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精髓。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調諧理念,對當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構建和諧社會,都將具有重要的啟迪
3、。❷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然而我們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來求得經濟的發展。盲目的追趕隻會讓我們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環境的破壞上。西方工業化前期的境況是最好的教訓,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工業有瞭飛速的發展,而他的飛速發展是建立在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掠奪之上的,這也是他與生俱來的缺陷。盲目的追求高消費與產業升級,雖然帶來瞭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髙,但它采取的掠奪和控制的方式,耗費大量的自然資源,排放自然界無法吸納的廢棄物,破壞自然循環和生態平衡。而發展中國傢卻仍未擺脫傳統工業文明的框架,將制度優越性
4、寄托於經濟髙速增長的“趕超戰略”上,忽略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❷所以我們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隻有推行循環經濟。❷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它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資源消費f產品f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都僅僅是其技術經濟范式的表征。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
5、其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發展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框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社會生産關系進行新的制度安排。這種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行新的規制管理,納入市場運行機制之中。這必將重新構造社會價格形成機制,從而重新調整社會利益分配關系。當前的循環經濟仍然隻是在技術層次上的探索,仍然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不斷增長,資源制約日益增強,循環經濟必將會成為未來人類社會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這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因為它涉及國傢間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國際貿易,涉及不同類型和處於不同發
6、展階段的國傢之間的利益問題。❷本文以文化模式與經濟發展為起點,從循環經濟和文化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瞭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探討瞭循環經濟文化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先進循環經濟文化模式的新思路。❷一、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❷(一)基本概念❷要瞭解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要界定幾個關系主體的基本概念。❷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人類學傢和一些社會學傢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統一的,文化就是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當不確定的。許多人覺得文化是用
7、以傳播的知識,他的作用在於使人明白道理,認識自然,熟悉歷史,等等,這是對文化最狹隘的定義。但多數經濟學學者傾向於從分析經濟系統的環境,探索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出發,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精神財富及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並主張將其區分為智慧文化、規范文化、意識文化和組織文化四種形態。最新的概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史上的"人化”與“化人”的整個互動過程和成果的總和。文化不隻是指文字,它還涵蓋瞭我們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從而作用於經濟活動的各個過程中。❷什麼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人類正
8、在探索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以生態學規律為指導,通過生態經濟綜合規劃,設計社會經濟活動,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遊生産過程産生的廢棄物成為下遊生産過程的原材料,實現廢物綜合利用,達到產業之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使區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