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21654
大小:53.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24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吴家山四小涂红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1、“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当然,“品词析句”本身也有一定的方法,手段去执行(下文会讲到)。我们知道,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
2、文色彩,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在一个字,一个词体现出来,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字,表面上看是春风又来到了江南,但实际上则指王安石对朝廷再次垂青自己的喜悦,充满期吩之情。所以,进行词句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从而进一步促使知识能力的达成,过程和方法的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三个维度是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一起的,只是在我们研究时人为的将它们分开来讨论而已。2、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所提倡的
3、是一种“感受性阅读”O《课标》对小学阶段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描述如下:(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语文科课程,’这样的高度下,依然强调词句的教学。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的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业务学习资料汇编的《阅读教学细则》中有则这样描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
4、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这段话非常明显的指出了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不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品词品句。3、“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循的是一个“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教学规律。在上课伊始,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初步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遵循教学观律的“整体”这一环节。在“部分”这一教学环节中,则根据“教师风格”,”教师个性”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纵观各名师的“教
5、学风格”,“教学流派”,其根本,基础,其“风格”“流派”的体现都是建立在“文本细读”之上的。而小学语文名师王鬆舟在解释“文本细读”的概念时,引用了很多名人学者的话语。例如:南帆先生的“沉入词语”;施特劳斯的“在字里行间阅读”;谭雪纯先生的“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王尚文先生的“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等等。从上面的对“文本细读”的解释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细读最主要,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就是“品词析句”。4、教学现状呼唤“品词析句”认识了品词析句所处的地位,知道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
6、重要的一环,它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生命的桥梁。可以这样说,有品词析句不一定是好课,但没有品词析句的一定不是好课。从很多小学语文公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品词析句”的踪影。但公开课不能代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甚至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上,也出现了“品词析句”的无视化,形式化等。根据我们观察,品词析句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品词析句的漠视化。在我们上面论述中已经提过,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当中的“部分”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品析析句”,从而进一步进行“文本细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
7、练,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于漪语)。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往往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品词析句”的意识:笔者曾经在广州的中山纪念馆举行的一次大型观摩活动中听过这样一个课例,上课者也是全国比较著名的老师,上课开始时的识读生字,通读课文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完美。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却让人晕晕欲睡,感觉师生完全不能深入文本,充其量就是学生交流自己读句子的感受,然后老师深情旁白,学生诵读。整节课老师是深情并茂,也极力引导学生“深情”,但听者觉得,学生的“情”仅仅是因为受到老师的语调、语气、神态等外在因素而逼出来的。学生内在的情感是没有深入文本,没有产生
8、与作者相同的态度、感情、价值观。究其原因,就是上课老师在教学“部分”这一环节时,没有进行品词析句,没有“沉入词语”,没有“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