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76436
大小:6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4
《有效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效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信丰县油山镇中心小学罗娟341616生成式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生成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强调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因而更有助于“三维冃标”的实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师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课上调控不力,出现了低效生成甚至无效生成的现象。一、有效生成的准备性策略(一)教师预设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过
2、程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后做岀的设计和安排。好的预设既有计划性,又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学过程能给学生留下思考、判断、想象、创造的空间和吋间,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才会成为可能。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对所教内容透彻领悟,对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准确把握。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对文本体悟的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及教师对待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的功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隐形资源,是预设屮最重要的内容。很多低效或无效生成大多是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
3、成的。由于知识功底差,课堂调控能力又不强,面对课堂生成的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不能敏锐发现、及时捕捉、合理利用,使得课堂教学放而失控,教师成了课堂的局外人、旁观者。二要研究学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同,他们实际能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方法和指导是不同的,各层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可能提出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必须掌握学生间的这些差异,因为这是教
4、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生成的基础。不掌握学情的生成是盲目的生成,也必定是低效的生成。三要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弹性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首先,目标要有弹性。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方面,还应设计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的目标;目标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层次性,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即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达到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的落差;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冃标(非预期目标)。第二,问题要有弹性。既要有针对全体学生的问题,
5、又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既要有纯知识性问题,又要有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非知识性问题;既要有教师的引路性启发性问题,还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富有弹性区间。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作业、练习和活动;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要设计活动的形式与方法,要对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期望效果进行预测等。(-)生本对话叶圣陶先生曾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和历练。他非常重视预习的作用,他说要想使“讨论”顺利、深入地开展,“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
6、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了口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生成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和个性化解读,但往往出现或无话可说,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离题万里的现象。原因就是学生没有首先与文木进行交流、对话。没有仔细倾听作者心声,没有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没有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在学生对文本不很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互动、对话,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低效。•>有效生成的过程性策略(-)师生、生生对话是有效生成的核心1•构建平等、宽容
7、、支持、安全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生成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他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相对于文本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读者。他们站在桥的同一边,都要试图去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因此教师与学生是平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