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52204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探究有效性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探究有效性思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需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其'‘自由度"最大,“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许多老师都将小课题研究作为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做起了文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透过当前小课题研究蓬勃开展的现象,笔者发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谈几点肤浅的认识。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
2、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
3、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
4、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
5、“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
6、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也允许个人“单
7、兵作战”。因此,老师在让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题目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老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成立以后,学生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老师,也可以选聘校外社会人士担任老师。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
8、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计划由他们自己来制定,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3•提出问题,学会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