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50703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探究小学语文识字及实践活动完美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小学语文识字及实践活动完美结合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识字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所学习的汉字,最初的识别记忆都是在小学完成的。因此,作为语文甚至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汉字的识别对于每个学生都显得十分重要。那么,识字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给小学生们进行汉字学习呢?是不是每天都进行新词的读写记忆,然后就期待小学生们能够很好地掌握。或者只是通过题写的方式考察学生们掌握汉字的程度,然后进行表扬或者是惩罚呢?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尝试与实践活动进行完美结合,并分析这样教学
2、方式带来的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一、引言每个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初接触的就是汉字的学习。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成为了其每天必备的功课。事实上,识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小学生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汉字的识别了吗?实际上,教学是要采取方法的,即便是最基本的识字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小学生们进行记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们都采用实践性活动与识字进行完美结合,以期达到良好的识字效果。二、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学习汉字的
3、兴趣新课改新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们给予了实际的考查,针对其现有的身心特点,要让小学生们尽量多识字,避免多写字。因此来培养学生们在识字中的兴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性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们对于识字的兴趣以及效果。经常鼓励学生们进行读报、评报等实践活动,让识字有了很大的实质性教学效果。三、实践性识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分析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要求学生们会写的词汇。学生们掌握得还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要求掌握的,学生们很难掌握,印象并不深刻。有些词汇虽然出现了很多遍,但是学生们
4、还是无法记住。这样的学习误区在于,学生们缺乏识别生字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新鲜词汇的兴趣。例如,可以提倡学生们进行字报的制定,将报纸上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然后将这些字贴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制作成为一个小便签一样的东西。教师可以给小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成果的位置,小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认识的字都贴上去,每天读一读。这样会让很多学生们效仿,让虚荣心促使每个学生都进行这样的练习。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小学生们养成了贴字报的习惯,同时也加深了对词汇的认识度。激发了很多学生们识
5、别词汇的兴趣,达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目的。四、经常性地进行组词造句训练字报可以带动学生们对于生词的学习,但是缺点在于字与字之间很可能没有任何关联,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可以在字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倡将字报做成词报,即将能够组成词汇的两字连接起来。小学生们的特点在于从不甘示弱,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词汇的组成让很多小学生们行动起来,开始了组词大比拼。教师可以设置时间节点。定期评比出几个优胜者,以此进行鼓励。此外,在词报结束之后,进行造句练习,即在已经组词的基础上,再进行造句练习。新一轮
6、的比拼,一定会激起学生们新一轮兴趣。按照之前的习惯,依然设置时间节点,评比优秀个人。这样的比拼式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们识字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识字的兴趣。五、锻炼思维加深识字难度在进行组词造句之后,学生们的兴趣似乎淡化了一些。那么,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归类的组词。在字报、词报甚至是句子之中,找出哪些词汇属于同一类的?例如,可以按照词性来分类。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让小学生们一直处于一种探索状态,对于识字而言,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采用词汇呼唤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考察,看看
7、谁会的词别人不会,有没有别人会的词自己不会。这样,同样能够让学生们加强对于语文生词的学习。识字是一项长远的事情,要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去认识,才是真正的学习。思维的开阔性,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完善。识字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以上方法只是比较简单的方法,既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又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能够实现识字与识字兴趣的双重培养,对于今后的识字教学都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六、结语识字对于小学生们而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或者是制定出一套属于小学生
8、们自身的识字方案。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们更加喜欢玩耍、比拼。在竞争面前,谁也不会示弱。教师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抓住小学生们学习生词的机会。总之,合理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小学生识字而言,作用巨大。参考文献:1•刘纯福,《新课程学习》,20112.郑军,《小作家选刊》,20113.郑军,《小作家选刊》,20114.杨杨,《小学教学参考》,2011【责编齐秋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