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44422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3
《教師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師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今年秋天,安徽省成為新一批進入課程改革的省份。進入8月底以來,隨著我市各高級中學相繼開學,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一教材陸續與廣大高一新生及其傢長見面。新教材讓人耳目一新,但也讓許多傢長對學校、教師和學生能否適應這一巨大變化充滿疑慮。我們高一歷史備課組成員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多年,並且參加瞭今年暑假的新課程改革培訓,現僅就廣大傢長和社會普遍存在的疑慮和困惑,擇要回答有關問題,希望通過我們的解答能夠達到解疑釋惑的目的。新學期到來時,許多傢長面對新教材既有一種新鮮感又有一絲絲隱憂,他們擔心的是學
2、校、教師和學生能否適應這一巨大變化,在緩慢的適應過程中,學生的成績以及將來的高考是否會受到影響。僅就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教材改革有必要嗎?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史教科書的演變歷程。新中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歷史教材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深受蘇聯影響,二是存在的嚴重“左”傾錯誤。改革開放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實行“一綱一本、編審合一、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化的教科書制度。上面兩個時期的教科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為瞭強調思想性,突出政治方面的功能,一些歷史史實“失真”,同時,過分重視政治鬥爭史
3、,而忽略經濟史、文化史;教材寫的空洞,空論、議論、說教較多,標題嚴肅、呆板,常常令學生望而生畏;中學教科書幾乎成為大學歷史課本的縮寫本,抽象的概念多,現成的結論多,敘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國傢教委(後為教育部)下大力氣改革包括中學歷史學科在內的各科教材,制定頒佈符合時代精神的教學大綱,它使高中歷史教學的總體目標更加全面,思想教育目標的內涵得到拓展,能力培養的原則得到充分強調。同時,大綱還註意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豐富瞭歷史教學的內容。2002年春,教育部進一步修改瞭大綱,制
4、定瞭更新的課程標準,組織歷史學界專傢學者編寫瞭四套歷史新教材。我們現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簡稱“人教版”)即是其中之一。由此看來,歷史教材改革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人才的要求,是大勢所趨,不改不行。今年秋季使用的歷史新教材是嚴格按照新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那麼,這個歷史課程標準主要有哪些特點呢?新歷史課程標準頒佈以後,我們進行瞭認真學習和研究。我個人認為這個歷史課程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由過去過於註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②在課程結構上以“模塊”加
5、“專題”的形式,構建瞭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③在課程內容上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原則,革新瞭課程的內容,精選瞭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增強瞭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學術發展和學生經驗的聯系。④在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養成,關註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促使歷史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⑤在課程評價上,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以及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執教的老師還是學生的傢長,甚至學生自己都隻關註考試的分數
6、即學習的最終結果。這種評價體系對於中上等的學生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鼓勵性質,但對於一直處於中下等的來說,學習帶給他們的就是一次次失敗。對名次、等級的關註失去瞭對學習本身的關註,也就失去瞭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請問武老師,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在學習評價方面有哪些變化呢?舊的歷史教學大綱與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在學習評價方面的確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不同點在三個方面: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與評價方法。基於這三個方面的差異,我可以斷言: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體系!第一,評價內容。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在評價內容有兩個方面與歷史教學
7、大綱完全不同,這就是“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前者,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解釋為: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註其學習的最終結果,更要關註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嘗試、所用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以及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內外部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後者,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解釋為:歷史學習內容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因素。根據歷史課程目標的要求,這一方面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愛主義情感,包括對民族精神的領悟和弘揚、對國傢和民族的自豪感、歷史使命
8、感和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國際意識方面,是對各地區、民族、傢的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認識、理解和尊重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競爭意識等。第二,評價主體。傳統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或教育管理者,評價活動也基本上在校園環境中進行。新課程倡導新的評價觀,特別提出“評價共同體”的概念。將參與評價的人員從教師與學校管理者擴展到學生、傢長和社會人士。第三,評價方法。評價方法實行多樣性的原則。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