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础课程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省教师编制复习笔记一(基础课程改革基本理论)来源:第一部分:课程改革基木理论第一篇:背景篇第一次:195T19521,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级(由于完全统一实行有困难,因而后颁布《四六I口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2,中学修业为6年,分初高级第二次:1953年开始编写教材,适用于12年学制第三次:1959年开始,重新编写教材,适用于10年制中小学教学,缩短学制,第四次:1963年开始,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定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后因文革未能全面实行)第五次:1978年开始,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屮小学教学计划实行方案》小学5年,屮学5年。第六次:1981年开始,分科性选修,高二分流(文理科)第七次:1986年开始,《义务教育法》重新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学科增多小结:1,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2,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历史T程:学制一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教材3,有关课程冃标的讨论还未涉及4,课程结构只是做了微调5,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6,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忖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耍求偏高而且与课程冃标有一定偏离(
3、跳一跳,够不着)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感同身受,深受其害啊)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应试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2007年考点)1,全球化课程H标方面:很多国家把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等作为培养冃标。(很不幸,韩国在这方面很失败,因为在它看来,国际文化都是它家滴)(注:课程H标是课程的方向与灵魂)课程结构方面:许多国家独立开设全球化的课程,或是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全球化观念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2,信息化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信息素养能力课程设置方面
4、:重新界定基础,新基础必须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哎,那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还是那么难找?????)课程实施与教学计划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设计者和组织者(所以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3,个性化课程目标方面:培养有个性的人为目标课程结构方面:课程H标分为几个部分,有国家规定的,也有学校决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方面: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芬兰的无年级制,走班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课程忖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的完整性: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生活的完整性: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课程内容上
5、: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3,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4,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新课标的相关内容: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1,7)一个指导思想:基础叫叫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枇界,面向未來”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而推进素质教育。(总而言Z,—切听党的)七个培养H标: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三义二
6、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徳3,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索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心理索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改的具体忖标:(6个)(2005年考点)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木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维,二维一三维的转变)2,改变
7、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H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I口”和过于注重书木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硕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8、,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4,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篇: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