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18065
大小:7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私人化问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私人化问题探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私人化问题探析作者简介:王思远(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督教思想。摘耍: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宗教世俗化理论成为国内外宗教社会学界的主要论题,宗教信仰出现了逐渐转化为私人领域和“私人”事务的趋势。在当前我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为指导的宗教文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也呈现出了私人化的趋势。关键词:多兀文化;宗教;世俗化;私人化中图分类号:B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6-0027-04一、宗教理论中的私人化问题20
2、世纪60年代末以来,面对宗教世俗化浪潮带来的冲击,国内外宗教社会学家对宗教世俗化的来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学者们普遍认为,宗教信仰已逐渐转化为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1.宗教世俗化的理论源泉所谓经典的宗教世俗化理论,主要是指由欧洲的启蒙理念和经验生发而来的、以经典社会学家们的某些论述为基础的有关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衰落的各种观点。[1]学者们认为,世俗化理论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核心命题:宗教的衰落、分化、私人化。[2]总体来讲,这个理论从宗教内部和社会对宗教的影响两个基本维度展开。贝格尔是从西方宗教内部探寻世俗化源头的代表之一。他提出起源丁《圣经》传统的宗教发展可以被认为是现代世
3、俗化世界形成的原因,基督教就是它自己的掘墓人的重要论断。贝格尔认为:“新教抛弃了大量丰富的宗教内容,被简化得只剩下'本质'。……新教冒着某种简单化的危险,尽可能地使其自身摆脱了神圣者的三个最古老和最有力量的伴随物神秘、奇迹和魔力。”[3]133可见,他把世俗化的本质看做世界的祛魅,也就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贝格尔认为,新教切断了天主教一直都非常珍视并且由教会垄断着的超验的神圣世界与经验的此世Z间的连续性,它“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将人抛回来依靠自己。它剥夺了此世的神圣性,以便强调超验的上帝的可畏尊严,然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就把人与神圣者的联系缩小为一条非常狭小的通道,……要打开世俗
4、化的闸门,只需要切断这条狭窄的交流通道。……可以说,无论其它因素的重要性有多大,还是新教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3]134。值得指出的是,贝格尔还相信世俗化的根子可以在古代以色列宗教最早的源泉中发现,世界的祛魅在I口约中就已经开始了。基督宗教口身固然具有世俗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性,但是,这种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最终能对基督教造成如此之大的冲击,则还需要能使这种必然性成为现实的外在宗教环境。关于世俗化流行的原因,贝格尔认为:“从西方文明内部来看(比如,在一个忧心忡忡的西班牙乡村教士看來),世俗化最初的'载体'是现代经济过程,即工业资本主义运动。”[3]130而对宗教造成比较大影响
5、的,应该是世俗化从经济领域进入政治领域,国家不再只代表曾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制度,而是开始承担与彼此竞争的宗教团体和对的角色。由于世俗化的结果,大量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市场逻辑所支配了,宗教团体也被迫开始在解释世界方面与各种非宗教的对手竞争。我们可以用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证明宗教世俗化理论。只有在完全处于宗教垄断的社会中,宗教才能真正说是一种制度,而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它就不再具有全面性世界与建构世界的能力,并且失去了对个人与集体生活进行正当化的权力,它不但要和其他宗教(教派)竞争,还要和各种世俗的意识形态竞争。徳国著名社会学家卢克曼指出:“宗教制度性专门化与其他制度领域的专门化一道,开创了
6、一个将宗教转变为日益'主观'与'私下'的实在的过程。"[4]811.宗教私人化的当代趋势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最初是与政治、经济制度相生相依的。人们在现实社会结构的统治下,将“官方”宗教内化到自己的观念和行动中去,以此来达到“官方”宗教与个人“终极”意义系统Z间的和谐一致。随着社会“理性化”过程的不断加剧,这种制度专门化的结果导致了宗教丧失维系整个世界的功能。随着政教分离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各个组织的理性化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宗教的存在方式因此走向私人化、个体化、无形化,宗教信仰逐渐转化为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在贝格尔看來,宗教是一块神圣的帷幕,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起
7、着论证社会合理性的作用,而世俗化使宗教这块帷幕支离破碎,即便它还是神圣的,但已不可能为整个人类提供共同的意义了。世俗化使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逐渐变成了私人的爱好与选择。卢克曼指出:“基于工业社会的复杂的制度结构和社会分层,世界观的不同'版本'出现了,最初被社会化而融入某一'版木'的人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效忠于它。但是,随着消费取向和自主感的流行,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特殊爱好,更有可能作为一个'买主'面对文化和神圣体系。一旦宗教被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