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16447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5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脱离文化规范的任何发展形式都是危险的。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在守住传统文化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挖掘其现代意义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积累是大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表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处世态度。由于社会需要追求速效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文化教育相对缺失。再加上较早进行的文理分科导致学生文化根基薄弱,加重了大学文化教育的难度,现在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堪忧。事实上很多大学传统的文科专业又大多处于招生困难的境地,不得已停办或转向经济
2、、管理等,真正保留的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内涵以本文由.L.收集整理更好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重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改革必然要体现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示范性相结合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好地培养底蕴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在强调专业知识传授以文化提升为目的的大前提下,我们将对在多元文化背
3、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方式和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探析。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多元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对于文化选择带来了多重不确定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易确定。由于文化的趋高性影响,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出现崇拜洋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上大多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往往与现实联系不甚紧密。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或由于文字艰深或因为数理化太难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以简单虚化的语言形式挑战专业的规范性,致使产生专业本身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专业厚度与社会速效需求之间、课程深度与学
4、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为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不稳定性。 作为传统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对文化多元具有滞后性。伴随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直接后果是文化的日新月异,新的文化观点和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以传统形式为主体,跟不上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现实步伐,出现创新性不足的滞后倾向。主要体现为过多重视教师的引导而忽视学生的自觉,教学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对等;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重视教学过程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直接导致学生专业积极性低下。 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实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教学方式和手
5、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实际能力。大致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考虑。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承担着弘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需要统筹文化教育、专业建设和能力培养等各项功能,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深度,又要适应社会对学生知识的需要,着力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兼顾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于专业性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难以操作和把握,应该使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深度以承载文化培养的功能,实践课程注重社会需求和能力培养,合理兼顾各
6、自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以语言和文学课程为主体,体现专业深度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尤其是体现文化性。特别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讲清传统文化的线索和精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可以以选修课或专章的形式加以强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孝悌、诚信、谦让、尊重等美德,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课程包括技能、素质、活动等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安排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做好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训练等系列课程的落实,同
7、时可以根据地区或用人单位需要设置特殊技能课程,让实践课程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和实践两个板块。一重理论学习,一重技能提升。二者相互交叉但分工明确,通识与专技同时提升。前者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后者的现实性和创新性更加明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优化,加强课程间的整合,使板块间形成互补优势,而且还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力求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