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12894
大小:6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3
《原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质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国论文网【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验证;思维Discussesin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shallowlythequestion?LongShunhao?【Abstract】Intheteaching,"theteacherleadswiththestudentmainbodyunifi
2、estheprinciple,^torequesttheteacherintheentireteachingprocess,bothmustplayown1eadingrole,andmustmanifeststudent'smainbodystatus,causesthetwotounifyclosely,completestheteahingdutytogether.?[Keywords]Mathematicsteaching;Observationconfirmation;Thought在教
3、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牛•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牛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収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质疑,是实现我们耍求的有效途径。?1科学地实沌质疑,创设授佳的学习心境?动机是推动学牛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乂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
4、目标,充分认识学牛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人限度地利用小学住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牛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牛“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的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口发的好奇心变为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牛心理的同步发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学设计了以下过程:⑴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木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
5、了激疑的源头。(2)教师让学牛.任意报儿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芳生的求知欲被激起示,教师纟R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住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牛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來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
6、能迅速说岀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学牛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屮,因此对学主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4)学生冋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讣学住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牛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耍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
7、、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示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冇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从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展,用山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bl的达到了。?在进行激疑的过程
8、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儿点要领。(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牛的年龄特点。①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牛心屮的疑团,调动学牛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②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乂能在教师的卅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冇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Z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2)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貝-有典型性。①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