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

ID:46401739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_第1页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_第2页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_第3页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4经管实验班郑凯斌2014339950039一.案列介绍在大学校园里,旷课成为了大学生的“必修课”。据不完全统计,没逃过课的人几乎为零。在大学里,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到课率仅有50%左右。(1)逃课率如此之高,必然有着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过于笼统的简单评判,并盲目采取措施。目前,一般认为;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学分

2、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2)既然造成逃课的原因,如此之多。那么,逃课的行为理性么?我们又怎么能够分清本末,找出问题症结并实施真正合理有有效的措施呢?本文,便是基于这样的思索,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点名与逃课”师生模型,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二.博弈论的简述说起博弈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提起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基本内容为:有两个囚徒(甲和乙)二人行窃时被捕,警察分别对二人单独审讯:可能出现四种情况:甲坦白(8年)乙坦白(8年);甲坦白(O年)乙不坦白(1O

3、年);甲不坦白(10年)乙坦白(O年);甲不坦白(1年)乙不坦白(1年)(具体分布如表一)。不加分析的看表格,我们会误以为甲与乙会选择抵赖,但是博弈论分析结果;甲乙均选择坦白。正如,大学生上课一般,我们总认为;老师不点名,学生不逃课应该是理想状态,但实际上这种状态却往往难以达到。博弈论,便是研究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下的最优选择问题。三、师生博弈静态模型现实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可能去考虑所有问题。模型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假设。首先,我们做出几个符合现实的假设;①学生是理性的,他根据自己效用与损失的权衡做出最优选择;

4、②老师点名的决策是在课前决定的,即老师的决策不受学生出勤率影响。③老师和学生虽然关系亲密无间,但是对于上课问题,二者存在利益冲突(学生有逃课的可能,无疑浪费老师的劳动成果;老师有点名的趋向,无疑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此以来,老师决定点名之前,不知道学生来与否;学生决定逃课之前,不知道老师点名与否,老师学生之间的博弈也就建立了。在这场博弈之中,老师有两种纯策略选择点名或是不点名;学生也有逃课还是上课的选择。下面就是对老师和学生在这场博弈中各种策略的效用进行分析。对学生来说,上课的效用设为Y;逃课的效用设为x;学生逃课

5、,点名产生的效用设为一B(现实中,学生旷课被抓,会有一定的处罚措施,而点名对上课的学生基本没有利益所得);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上课给带来效用设为A(相反,学生旷课,其效用值则为—A);对二者共而言,点名浪费上课与学习时间,给二者带来负效应设,_c。接下来,由于二者都有两种纯策略,那么共有(老师点名,学生上课)、(老师不点名,学生上课)、(老师点名,学生逃课)、(老师不点名,学生逃课)四种策略组合。接下来根据上述效用值设定,求出各种组合的效用值。如;(学生逃课,老师点名)老师获得效用为学生没来上课的—A,点名成本—c

6、,对学生没来上课的处罚的同时,会对老师心里带来些抚慰,其效用值为B;对学生而言,逃课的效用值为x。被点名的处罚为一B。其它,以此类推,具体见下表师生静态博弈矩阵老师/学生逃课不逃课点名一A—C+B.X-BA—C.Y—C不点名一A.X+BA.Y注:(学生逃课,老师没点名)学生获得效用为X+B,在这里逃课学生,虽然未直接获得效用B,但相对于上课的学生,他没去上课,却没获得惩罚,相对获得了B的效用。在这里,设老师点名的概率为P,学生逃课的概率为q。那么,老师选择点名=1)和不点名=o)的收益分别为:点名;U(1,=(-

7、A—C+B)q+(A-C)×(1一;不点名;u(o,=(_A)q+A×(1一q)根据帕累托标准:令uo,q)=u(o,q),化简得:Q*B—C=0,解得逃课的均衡概率为;q=C/B。同理可得,点名的均衡概率;P=(x+B—Y)/(2Bl—C)四、师生博弈动态模型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设的效用进行赋值,然后再进行动态分析。对于一名真正的旷课学生,其内在的损失当然大于收益;不妨设x_5,Y=6。点名的成本设为C=I;学生上课给老师带来的收益设为A=2,旷课的处罚设为B-4。师生博弈支付矩阵老师/

8、学生逃课上课点名(1,1)(1,5)不点名(-2,9)(2,6)带入上部分公式可得:逃课率q=c,B=1,4(这与前言资料所给的20%左右的逃课率数据基本相符,佐证了赋值的意义性);点名率P=(x+B—Y)/(2B—C)=3/7。另一方面;我们观察表三,可以看出(不点名,上课)的策略组合应该是最有效的,但是现实中我,往往出现如囚徒困境般的状况,(点名,上课)的情况却大量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