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

ID:46305780

大小:485.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_第1页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_第2页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_第3页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l叠翟墨汪i圆!!!!竺兰!竺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李培智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标准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若干要素特征,提出了以标准劳动关系为中心的劳动立法模式向以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并重的劳动立法模式演进建议。··关键词非标准劳动关系标准劳动关系劳动立法随着我国市场转型和体制转轨.劳动关系El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边缘化之趋势,使非标准劳动关系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领域。由于现实中我国对此问题的关注不足。人们仍习惯沿用标准劳动关系视角来衡量各种劳动关系.导致一些非标准劳动关系被误认为非劳动关系。而排斥在劳动法律规制之外。+本文将在比较标准

2、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和非劳动关系等概念界限的基础上,对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作一分析。一、标准劳动关系的基本架构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的,标准劳动关系受制于以下四个要素。一是主体法定。标准劳动关系的主体符合法律的规定.劳动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年满16周岁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未办理退休(养)手续;用工主体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劳动法律规范认可的其他组织。二是从属特征显著。从属特征可从劳动关系的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等方面体现出来。在人格从属性方面。劳动者直接

3、受雇于用人主体,成为用人主体的成员,在其指挥、监督和管理下提供劳动.雇员服从营业组织中的工作规则、服从指示、接受检查、接受制裁。在经济从属性方面。劳动者与用人主体之间存在经济性依赖关系.前者完全被纳入后者的经济组织与生产结构中,并从属于后者、为其的特定目的而劳动,以换取劳动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组织上的从属性在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中均体现出来。三是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与劳动关系能够有效对接。劳动基准法中关于标准工作时间、最低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等规定,社会保险法中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为标本而制定的。标准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在

4、劳动基准法和社会保险法中找到相应的规定。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与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能够实现有效对接。四是一重劳动关系。由于劳动者和用人主体之间从属特性的要求以及标准工作时间的限制等。传统的劳动关系是封闭的。只认可一个劳动者同一个用人主体建立劳动关系。不允许一个劳动者与多个用人主体建立多重劳动关系。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要素特征相对标准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要素特征同样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工主体发生变化。在标准劳动关系中,雇佣主体就是使用主体。雇佣主体与使用主体不可分离。但近年来,劳务派遣因用工灵活、用工成本降宰本文受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I-LBl0H

5、FX092)资助一斛一坐:些!竺!■互盈低等优点在我国迅猛发展。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动者作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动成员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动。可见,劳务派遣这种典型的雇工与用工发生分离的用工形式,使传统标准劳动关系中的“两角关系”异化为“三角关系”,其劳动关系的非标准性架构非常突出。二是从属性弱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企业随之采取日益灵活的用工方式。灵活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就因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特点而发生了“异化”.从标准的

6、形态走向了非标准化(董保华,2008:51),导致从属性的弱化。首先是人格从属性的弱化。一方面。管理权弱化。企业通过下放管理权,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如企业车间、班组、部门或企业职工个人内部承包(当然并不仅限于承包),承包人在其承包范同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这只是管理权的直接弱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与承包人之间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的消弭,因为内部承包本身就是管理的一种形式,企业对承包人拥有的间接管理权自始存在。所以.管理权弱化并不能影响内部承包人和企业之间劳动关系的性质.只是劳动关系的形态与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不同而已。另一方面,控制力的降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

7、通讯的普及,无纸化办公成为主流,一些文字处理、信息咨询、商务代理等工作可由劳动者在家完成。于是工作场所与劳动关系相分离。用人主体难以对劳动过程进行直接监管。其对劳动者的指示与控制程度也明显减弱。但是。用人主体控制劳动过程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实现劳动成果。控制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失去对劳动成果的控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促进成果的产生。因此,随工作方式变革而出现的用人主体对劳动者控制力强弱的变化.并不导致劳动关系属性的改变。其次是经济从属性弱化。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层面的分析为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型传统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