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05778
大小:7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2
《《天盛律令》中的反坐制度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盛律令》中的反坐制度探析摘要:《天盛律令》是在唐宋律的基础上,结合西夏本民族特点制定的。法典中的反坐制度作为刑罚手段之一,在借鉴唐律的基础上乂有所发展,在范围上除适用于诬告罪与司法人员故出入人罪外,还适用于知证与局分人的违法行为。另外《天盛律令》中的反坐制度与唐律相较具有重刑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特点。关键词:反坐;《天盛律令》;唐律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00-00何为“反坐”?戴炎辉先生认为反坐是一种同害刑,“其所谓同害,乃以被害人所受害恶(即加害人之加害),反报于加害人;以
2、其所受害恶为加害人应得刑之内容”。[1](P26)反坐早在秦代就已存在,《秦简?法律答问》载:“伍人相告,且以辟罪,不审,以所辟罪罪Z。”[2](P203)即控告不实,以所告之罪反坐。汉代法令中对证言不实适用反坐。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证不言请(情),以出入罪人者,死罪親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3]P149“证不言请(情)”即证言不实。魏晋时的律令沿用反坐刑罚,不少文献对此都有记载,如《魏书?曹爽传》载:“宣王乃忿然曰「诬人以反,于法何应?'主者曰「科律反受其罪'。”[4](P177)另外魏晋时的反坐实行连坐原则,如囚
3、徒诬告他人,则反坐连坐家属,“囚徒诬告人反,罪及亲属,异于善人,所以累之使省刑息诬也”。[5]P925至唐代,反坐立法日趋成熟,《唐律疏议》就采用一般原则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对反坐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唐律《名例律》中规定了“反坐不连坐”的原则及“死者,止绞而已”[6](P137)的刑罚尺度,与前代相比,耍宽和不少。同时唐律还明确了适用反坐的两类犯罪:(1)诬告罪。“诸诬告人者,各反坐[6](P428)(2)司法人员故出入人罪。“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所剩论”。[6](P562-563)西夏法典《天盛
4、律令》没有唐律《名例律》这样的总则部分,因此未对反坐作原则性规定,反坐的适用散见于具体条文。但纵观律文,我们没有发现与“反坐”相类的法律术语。法典中的反坐多以“以某某法判断”、“与承罪者相当”、“与所诬同罪判断”等形式表述,如对谋逆等十恶重罪的诬告,“依谋逆法判断”;[7](P449)如节亲门下人不应为知证而为知证,“判断已至则与承罪者相当”;[7](P448)如《误殴打争斗门》中,“因殴打争斗而告时语诬者,与所诬同罪判断”。[7](P481)《天盛律令》的表述方式使反坐与其他刑罚极易混淆,特别是与比附。比附与反坐同为刑罚手段,反坐为同
5、害刑,即“被害人所受害恶,反报于加害人”,比附则是因“断罪无正条”而比照相类条文,二者适用的条件与范围均不相同。但因《天盛律令》未明确“反坐”概念,以致易于混淆,如《搜盗踪迹门》中,某人盗窃畜物,畜物主人已有线索,前往盗人家中搜寻。此时“若盗人对搜者诬陷,使与乱拿持罪相等判断”。[7](P180)这里“与乱拿持罪相等判断”与诬告反坐类似,但适用的却是比附原则。《天盛律令》中的反坐在适用范I韦I上要广于唐律,除诬告罪与司法人员故出入人罪外,还适用于知证与局分人的违法行为。另外在具体运用中,有以原罪反坐、轻于原罪反坐、以增减反坐等多种形式,
6、可以说《天盛律令》屮的反坐虽无其名,但已是较为系统化的刑罚手段。一、《天盛律令》中适用反坐的犯罪1诬告诬告罪是反坐的主要适用对象。诬告是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他人的行为。从客体上看,诬告罪不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又涉嫌妨碍司法部门的正常活动,所侵犯的客体具有双重性,危害性较大。因此对诬告罪适用反坐,以其所告之罪罪之。所诬之罪越重,诬告者所受刑罚也越重。《天盛律令》对诬告反坐釆用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相结合的方式。《举虚实门》中规定:“诸人十恶及余种种杂罪等举虚者,被告人已被缚制,则受未受问杖一律与所举罪相当[7](P449)这是诬告反坐
7、的一般性的规定。此外,《天盛律令》还特别规泄“谋逆”、“失孝德礼”、“背叛”等十恶重罪的诬告反坐。“诸人自叛逃以上三种举言虚者,判断已至,则木人不论主从,不论官,依谋逆法判断,家门当连……从犯不论官,当绞杀,家门勿连。”[7](P449)十恶重罪的诬告危害性大,往往造成统治阶级内部残杀,破坏统治基础,触及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因此法典采用特别规定的方式予以警示,体现了对皇权的严格保护。另外《天盛律令》还规定拷讯反坐,即拷囚三番而不肯招承,则举者当受拷杖。“因疑心未见而有告举者,推问时,谓所诉讼人腹心清净,未曾犯罪,不肯招承者,当三番拷问。受
8、杖毕,无所说词,则举者当受拷杖。彼亦不伏其虚时,应何为,当奏报寻谕文。”[7](P448〜449)这种拷讯反坐若举告者自承是诬告,则按诬告反坐。若举告者不伏其虚,则需上请。诬告罪为行为犯,诬告行为的后果如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