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

ID:46302615

大小:7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2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_第1页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_第2页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课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数学课例研究摘要:课例研究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本文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呈现教师团队如何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达到解读教材、学情了解、课堂设计的深入与提高的过程。使教师在行动跟进中成长,提鬲课堂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词:课例研究、变式教学、合作交流、角色转换、教师发展。一、选题背景《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是高考的必考内容Z-。它的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让中等牛•,特别是中下牛•学习起來和当困难,在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的课堂讲解条理清晰,思路清號,目标明确,每堂课都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

2、-•批改作业,发现总有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差,老师其似苦恼。讲得够细了,备课也够认真了,教材把握也无可挑剔,怎么效果就不明显?投入与产出为何不成比例?衡虽一堂课的效益是什么?结合我校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开展,我和我们组的同仁以《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为例,采用一人三轮的授课形式,通过“教学设计一一课堂观察——行为跟进"的方式,对该课题进行了研讨性学习。二、原教学行为经观察组研究,我们对组内一位老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了观察:教师先通过均值不等式的复习,引导学生指出公式的使用必须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三个条件,强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然后给出了如下的题组:(

3、1)求的值域;(2)求的值域;(3)求的值域;(4)求的最小值;(5)9求的最大值;(6)求的最大值;(7)且,求的最小值;(8)求的最小值。整个课堂只给学生少量的思考吋间,然后老师边讲边板&把均值不等式的三个条件强调得也很到位,学生也忙于作记录,部分学生也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每一道题冃。我们认为老师的讲解十分透彻,但试题编排层次不够,学牛•的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小卜•牛只能跟着感觉走,整个课堂是老师与机器的对话,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学生不是不思考,而是老师没有给予学生机会。这样的课质量肯定是无法保证,课堂效益无从谈起。教师自评:1、有个别学生学习

4、有有困难,学习的信心不够。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努力为这样的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2、因为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教师才应更有激情,以调动学牛的积极性,我想这一点我还需要加强观课小组建议:(1)建议降低例题难度,例举编排应貝-有层次性。即山简单到复杂,山易到难,山浅入深,将难度较大的、复朵的问题可分解为几个简单、容易的小问题,层层递进。(2)建议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位芳生都学有所获。(3)建议利用多媒体采用“变式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冃标。三、转变观念,师生合作交流、探究通过授课教师本人和组内教师対本堂课共同设计后,该教

5、师乂在另一个班再次授课,该班学牛起点较高,课堂气氛活跃。首先复习均值不等式和它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后,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以下题组:(1)时,求的最小值;(2)时,求的最大值;(3)求的值域;变式一:若变式二:若变式三:若变式四:若变式五:若求的最小值求的最大值求的最小值求的最小值求的最人值(4)若,求的最人值;变式一:已知,求的最小值;变式二:设,求的最大值;(5)若,求的授小值;变式:若,求的最小值。该题组的设计实际上是根据“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设计的三个题组,整个设计由浅入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冇效的提问,采用小组讨论、生生合作

6、、师生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工作。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强,关注每一位学生,多数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为了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关注学牛的思考过程。如(3)的变式一有学牛认为最小值为,不知道为什么耍拼凑为,其实这个问题解决了,(4)的变式二也就解决To又如(5)教师只关注了答案为18的同学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错解为,所以最小值为16,学生认为等号成立的条件为H,显然不能同时成立。而这部分学生恰好没冇受到老师的特別关注。观课小组建议:(1)整堂课教师总是怕时间不够,有往前赶的意思,导致给学生解疑和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建议教师备课时充分估计

7、学生屮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先在头脑屮有个储备,课堂上针对实际出现的情况由学牛讨论、探究,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删除(3)的变式三。(2)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鼓励、激励他们大胆交流、合作,包括学生中错误的问题都由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3)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结。包括运算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四、有效的合作交流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和教材通过改进后,该教师乂在另一个班再次教学,该教师通过不断的设疑、理答,特别是展示了学生中出现的以上诸多问题,由学生的讨论,探究口行解决,最后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整堂课趋于完美,从课后作业反馈看,学生掌握知识的

8、情况显著提高。课后备课组的教师们也一起总结,形成反思材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五、三堂课引发的思考1、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加强理论学习。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