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

ID:46295763

大小:6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_第1页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_第2页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_第3页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夏商周三族在时间上的共存关系摘要:本文主要综合分析了张光直先牛对于夏商周文明社会和文化风俗的异同关系的观点,来论证夏商周三族相互影响,未尝有变的文化特征。夏商周三族在吋间上也存在共存关系,而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政治权利在三族Z间的转移。关键词:夏商周;文化习俗;文明社会;张光直正文:这学期的考古与人类课讣我对于考古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本学期我阅读了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陈星灿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和赵会军的《发现仰韶》。读完这三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改变了我Z前对夏商周三代传承关系的认识,夏、商、周这三个民族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灭亡一个

2、兴起的相互关系,而是共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夏、商、周三代这一历史朝代的划分方式的产生是由于政治权利从夏到商再到周的转移。在新屮国建立Z前,东周Z前的丿力史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和出土文物的支持而缺乏可信度,胡适先生在《自述古史观书》中说:“我的古史观是: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F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

3、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在20壯纪20年代达到第一次高潮。现代考古学不同于中国古代金石学的关键在于现代考古学注重实地发掘文物、深入考古现场,而非如金

4、石学仅仅关注对文物、文献的分析研究。在顾颉刚先工在80年代初编写《古史辨》的吋候,史前考古学的发掘只有仰韶等少数儿个地点,一大批历史学家仍IH以三皇五帝为中国古代的圣贤帝王,仍把尧舜禹的时代看成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正是因为冇了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伪古史系统瓦解,人多数学者把三皇五帝归入史前史的范围内,历史学和考古学界开始正视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夏商周三代是敲关键性的一段,中国的古代信史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耍的制度起源于这一时期。对我而言,长期以來形成的看法是既然冇夏

5、商周三代明确的朝代划分,那么夏商周三族在存在时间上也应该大体上是这样一个顺序,即使两代之间存在交集,交集的时间也应该不长。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是在周代晚期就已经存在的一个观念。具体文献例证有《论语•卫灵公》:“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孟子•滕文公》三代共之”。而最鲜明地表明三代之

6、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2页间传承关系的则是《论语•为政》中所言:“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但根据张光直先生的观点,夏商周三代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三族Z间在存在时间上基木一致,彼此之间仅有地域性的差异。所谓的夏商周三代,其实就是政治权利在三族之间的

7、转移和象征政治权利的文化精华(比如“九鼎”)的转移。从文明社会的角度來看夏商周三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的相同点。关于文明产牛•的条件,如今通行的说法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就是社会分配Z后的剩余物资,这些物资不是由于生产能力提高Z后自然产生的,而是人工性产生的。只冇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社会才能出现财富的集屮,一个社会越不平等,财富的集中情况越普遍越严重。而从社会组织的特性和发达程度来看,夏商周三代ZI'可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即宗族统治。夏朝的王姓是姒,商代是子姓,周代则是姬姓。而且周封八百诸侯,商代也有许多方国,商周都有贵族分封建城而居的制度,而“《世本》说

8、'鳏作城郭2,表明夏代与城郭Z间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城郭的建造是三代的共同的特征。同时,夏商周三代都经历过都城的多次变迁,最广为人知的是商代史上迁都曾经历“前八后五”,即在成汤灭亡夏朝Z前迁都八次,《训书序》云:契至成汤八迁。”成汤灭夏之后乂五次迁都,最后盘庚建都于殷,故有殷商之说。而夏朝根据考古学家严耕望的考证,也曾经至少迁都六次»而抛开周代文王Z前的时代不谈,口文王在岐山下建立周国直到西周灭亡,周平王建都洛邑的数百年间,周人的都城也曾经多次迁徙餐当时已冇城郭,那么每次迁都都是一项浩人的工程,那么三族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多次的迁都呢?按照传统的说法,白然是当时三族

9、大部分的牛活基础仍然是游牧,游牧者因水草而迁徙,到西周建立Z时,农业取代游牧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所以便定居下来不再迁都。这种说法我以询很认同,但现在看来则颇为空泛,一国都城必然在水草肥美Z地,即使是逐水草而居也不应该如此频繁地迁都。而根据张光肓先生的说法,三代频繁迁都主要是出于对铜锡矿源的追族。众所周知,商代的青铜器己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夏代也己经开始使用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是礼器与兵器的主要用料,用虽极大不可或缺,是国家命脉。而将三代迁都轨迹和中原地区铜锡矿的分布结合起来看,对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一点。无论是城邑制度还是对青铜器的巨大需求都代表着一种极富特征

10、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