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

ID:46263599

大小:565.50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11-22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_第1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_第2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_第3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_第4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讲: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讲人:江荣海政府管理学院一、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概说(一)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从16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逐渐解体的缓慢过程中在这种历史的变革关头,思想界也相应地产生新的特征,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潮,涌现出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为代表的政治思想界的启蒙者。他们在著述中反对专制制度,倡导自治和自由精神,认同人民利益,认同商品经济,其政治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珍贵的思想资源(二)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简介李贽(公元15

2、27—1602年),号卓吾,又号笃吾或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或百泉居士等,福州泉州晋江人。传世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史纲评要》、《孙子参同》、《李氏文集》等黄宗羲(公元1609—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县人。著作主要包括:《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等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

3、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留给后世百余种、四百余卷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尚书引义》、《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黄书》、《宋论》、《春秋世论》、《四书训义》、《噩梦》以及《老子衍》、《庄子通》等唐甄(公元1630—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人。历30年而撰成《潜书》另外,人们经常提及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还有:王廷相(1474—1544年)、王艮(1483—1541年)、吴廷翰(1490—1559年)、高拱(1512—1578年)、何心隐(1517—1579年)、刘

4、宗周(1578—1642年)、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年)、陈确(1604—1677年)、傅山(1607—1684年)、方以智(1611—1671年)、李颙(1627—1705年)、吕留良(1629—1683年)、颜元(1635—1742年)、李塨(1659—1733年)、戴震(1723—1777年)等(三)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的主要特征其一,坚守儒学立场但反对宋明理学其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其三,多持厚生利用的实学主张二、明清之际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一)对宋明理学中理、气观点的批判“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而

5、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级能生两仪,何欤?”(《焚书·夫妇》)“盈天地间皆气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苟非者是气,则天地万物之为异体也决然矣”(《与友人论学书》)“气若不能自主宰,何以春而必夏、必秋、必冬哉?草木之荣枯,寒暑之运行,地理之刚柔,象纬之顺逆,人物之生化,夫孰使之哉?皆气之自为主宰也。以其能主宰,故名之曰理”(《明儒学案·崇仁学案》)在理气关系上,黄宗羲坚持“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明儒学案·河东学案》)的观点,并由此认为,“盖以大德敦化者言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不特理无聚散,气亦无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

6、不已,不以已往之气,为方来之气,亦不以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不特气有聚散,理亦有聚散也”(《明儒学案·河东学案》)“抑知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聚以气聚,散以气散。昧于散者,其说也佛;荒于聚者,其说也仙”(《日知录·游魂为变》)“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卷一上)“理”有两种涵义:“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读四书大全说·泰伯》)“理只在气上见

7、”(《读四书大全说·子罕》),“理在气中”(《张子正蒙注》卷一上)“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若论气,本然之体……惟本此一实之体,自然成理”(《读四书大全说·告子上》)“若其实,则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张子正蒙注》卷一上)“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系辞上·第十二章》)“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至诚无息,况天地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何静之有”(《思问录·内篇》)

8、“动静者即此阴阳之动静……非动而后有阳,静而后有阴”(《张子正蒙注》卷一上)(二)对宋明理学中性、欲观点的批判王廷相说:“人有二性,此宋儒之大惑也。夫性,生之理也……余以为人物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