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86910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例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荷山小学刘淑芬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口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屮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呆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口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冇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例谈个人的点滴体会。一、创设学习情境
2、,激发探究兴趣乌申斯基说「'没冇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來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本人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
3、情境的。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血”,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而议论开了,冇的说是鱼钩,冇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又如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
4、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冇热水的大烧杯屮,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说: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师生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
5、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咅的传播》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吋,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淫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屮装入不同的
6、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卜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壇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吋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丁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來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曲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设计,
7、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冇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吋,我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岀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冇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
8、”活动中,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了考同学们的眼力。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原因是教师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而的东西。教师笑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晴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接着开展师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