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课件 发热

新医课件 发热

ID:46161204

大小:977.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11-21

新医课件 发热_第1页
新医课件 发热_第2页
新医课件 发热_第3页
新医课件 发热_第4页
新医课件 发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医课件 发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乡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孙银平发热(Fever)1第一节概述2一、正常体温及调节腋窝36~37C舌下36.3~37.2C直肠36.9~37.9C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在POAH内部设定了一个调定点(setpoint,SP),即规定的温度。POAH按照这个规定的温度使机体的体温稳定在和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调定点学说:一、正常体温及调节4T>37℃T<37℃体温恒定散热(汗腺、皮肤血管、呼吸)产热(骨骼肌、肝、甲状腺、肾上腺)POAH37℃温度感受器传入N传出N传出N56二、与体温升

2、高有关的概念体温升高病理性发热(fever)过热(hyperthermia)(SP上移)(SP未上移)生理性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过热(hyperthermia)见于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散热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陷症,中暑。调节中枢障碍:如下丘脑的损伤、出血、炎症等。7调定点正常体温曲线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发热调定点上移8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波浪热波浪热(周期热):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或微热状态,数天后

3、又复发,呈波浪状,可见于布鲁菌病、回归热、鼠咬热等。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型变化不规则,系统性戏斑狼疮。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数小时合又下降到正常,一天或数天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间日疟、三日疟。弛张热:高热在24小时体温波动大于1℃,可达2℃或更多,化脓性炎症、败血症等稽留热:高热39~40℃,持续于高水平,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缓发缓退骤发骤退大叶性肺炎伤寒9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10发热激活

4、物外致热原体内产物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activator)凡能刺激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11(一)外致热原(exogenouspyrogen)细菌:G-、G+病毒真菌寄生虫螺旋体12细菌(1)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脂质A(LipidA):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13细菌(2)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可溶性外菌素致热外毒素白喉毒素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肽聚糖14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种类

5、来源存在部位化学成分稳定性毒性作用抗原性外毒素内毒素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蛋白质脂多糖差、60~80℃30分钟破坏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好、160℃2~4小时破坏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15病毒流感病毒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麻疹病毒感染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16真菌白色念珠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致热成分

6、: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17寄生虫间日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18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19(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典型代表:本胆烷醇酮(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可能与某些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发热有关,但其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的确切关系尚未最终确立。203.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如: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心肌梗死、脾梗死、肺梗死:发热激活物的性质尚不清。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直接刺激被吞噬时激活二氧化钍胶体致热细胞因子单核

7、吞噬细胞21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内生致热原22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对EP的认识过程最初认为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就是致热物质Beeson等证实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白细胞,使后者释放引起发热的急性介质,这些介质被称为白细胞致热原(LP)Atkin等将其命名为内生致热原(EP)发现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后也能释放EP,EP的命名反映了其多细胞来源,最终取代LP23内生致热原: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

8、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24(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IL-1TNF-α、βIFNIL-6其它:IL-2、IL-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内皮素等。IL-1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下列细胞产生: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某些肿瘤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嗜中性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