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4810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学生的从众行为及其矫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的从众行为及其矫正临泉县长官镇第二小学赵玲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信息的双向传递的过程。教师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为了掌握教学效果,往往采取观察、提问、检查等手段,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相应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以表情、回答问题、作业、表演、操作等行为方式向教师进行效果回授,学生在取得老师的评价、指导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大多数以班级授课占主要形式,部分学生在反馈屮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应。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知识基础薄弱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发生从众行为,使得教师判断失误,贻误教学。请看下面的例子:在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教师
2、在黑板上岀示了四道简便计算题,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板演,并请该组同学评价校正。1、2两道题板演结果是正确的,教师给了100分。第3题板演结果如下:5146-598=5146-600=4546.教师以目而过,问:“这道题他做得对不对”,“对!对”。三组同学相继进行表态。2、七年级学期结束总结会上,一位刚踏上工作岗位上的年轻教师这样抱怨,“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家长的配合,开学初,我们拟定了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成绩制度o从此,学生上课表现都很好,听课认真,作业工整、正确。没想到,在期末考试这么糟,再说木次试卷岀得也不难……”。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上课时,学生随声附和、盲目点头;
3、回答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重复同样的错误;口头造句中,形式和内容的雷同现象;作业中,错的一摸一样等等现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外界给予的某种报偿或免遭惩罚。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1、教师对板演结果没有及时表态,学生对外界情况了解不清,问题把握不准,在有人说对的前提下,常常是随声附和。2、汇报制度的本身就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平时的积极表现给人以假象,教师未能从中发现学生的从众和抄袭行为。在教学反馈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时常发生。不论这种行为
4、产生的结果是否正确,他们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行为。倘若这种行为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养成不动脑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而且会造成他们没有主见,不善于发现,缺乏创造能力,形成人云亦云,唯唯若若的不良品质。如何矫正这种不良行为?这就要我们从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去分析、去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之所以会发生从众行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缺乏识辨能力。这正如墙头之草,根子浅,风吹一边倒的道理一样。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产生正确行
5、为的指南。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同时,加强技能训练,不断开发智力,才能为学生的止确行为指明方向。二、教师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独立性,行为意志表现不够坚定。在教学中,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打开学生的心理之门,说明健康的心理行为不仅是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独立完成任务,强化自我概念。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6、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的老师为了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整天板着面孔,很少与学生交流、谈心。学生一有缺点和错误,动辄批评。不仅造成了师生感情上的隔膜,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害怕出错,迫于心理压力,往往不懂装懂,盲目抄袭。环境压力也是学生从众的原因之一。教师只有从平等、民主的态度主动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并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教师必须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
7、动,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一味地由教师包办代替,-讲到底,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会制约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表现顺从行为。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视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表现自主行为。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反馈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从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节教学。我们时常听到有的教师作“是不是?”、“对不对?”、“做对的请举手!”一些简单的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问话。这样做,教师虽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