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1969
大小:15.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精品教育)鲍叔牙真心待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创造性复述课文”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新港小学周威丽我们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能结合单元目标、课后习题。但是,在设计时还应考虑这3个方面:1、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课文时,会涉及单元训练重点,但是,有没有教给孩子们习得这一单元目标的方法?比如质疑单元,很多老师在引出课题后,就会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确实是在让孩子质疑,但是,这种质疑漫无目的,孩子们在学完这两个单元,再问他这个问题,他提出的问题会有方向,有不同吗?2、鱼有不同,捕鱼的网也应该有所不
2、同。也就是说,两个单元都是这一个训练点,那么,每篇课文的方法都一样吗?比如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的课文是根据事件的六要素进行概括;有的是根据题目进行扩展:有的课文是采用段意合并法......教完这两个单元后,再拿过一篇课文,孩子们能不能知道该用哪种方法合适?3、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能在做到前两条的同时,有效落实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不够——这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上次开会,有老师跟教研员抱怨,教研员给出的建议是:“一个单元的5篇课文,应该分为精讲、略讲、自学3种,好的课文
3、就要精讲,课时可以多些,简单的课文就略讲,自学课文可以不讲。”但是有时候,两个单元每篇课文都需要精讲。比如我现在上的这两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创造性复述。复述本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复述比起详细复述、简要复述更难,它在复述课文的同时,还要考虑改变人称,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互换、还可考虑可以增添哪些情节,增添的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是否合理......根本找不到可以略讲的课文,每篇课文要训练到位至少要2课时。可每周每个班就6节语文课,这其中还包括了一节写字课,我就是全拿来讲新课也不够。这怎么办?后
4、来,我从这本学期初教导处发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里获得了启示。这本书的《序言》里提到:“我们的教学,包括教研活动,通常是以单课时单位开展的备课、观课、研课活动,忽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联,缺少开展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结构化研究与实践”。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我们现在课时不够的主要原因?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单元规划既要从整体上思考整套教材在落实学段目标方面的全面性,考量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架构与联系,又要突出重点,精选一两项集中规划以积极回应课程标准。”也就是说,应从整个单元去考虑单元目标的落实、课
5、时的规划。我以创造性复述的这两个单元说说我是怎样做的。第五、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分别是这样写的:“本单元练习创造性复述课文,要充分发挥想象。这种想象一要适当,二要合理。可以改变复述的顺序,可以改变复述的人称,也可以适当补充情节或续编故事。”“请你继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在改变复述的顺序、人称或补充情节的基础上,还可以展开适当、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这两段话除了说明了这两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还告诉我们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单元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所以,我决定将这两个单元的课文按照每种方法来
6、整合一下。在教这两个单元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什么是创造性复述课文。出示“创造性复述课文”就是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出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创造性复述课文,属于复述课文的范畴,所以,所讲的内容和中心应该和课文是基本一致的;其二,创造性复述课文,又不是像详细复述课文那样简单地把课文内容讲出来,而是要形式“不一样”地讲出来。用薛峰老师的话说,创造性复述课文,内容依旧是课文的,语言形式则含有自己创造的部分。然后,我又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把创造性复述的方法罗列了下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出示1、补充情节
7、2、改变复述的顺序3、转变叙述的人称4、创设新的情景接着,我去确认了每种方法是什么,分别对应的是这两个单元的哪篇课文。出示:1、补充情节补充情节的创造性复述,就是把课文中原先写的比较简要的内容适当展开,使之变得具体。结合课后习题,我发现:第21课《养花》、26课《高山流水》要求用补充情节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2、改变叙述的顺序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就是把倒叙变为顺序,或者,把顺序变为倒叙。也就是把起因、经过、结果变为结果、起因、经过。关于这条没有明确要求,是根据自己创造性复述的需要。3、变换叙述的人物主要
8、指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要求学生以文中另外一个人物的口吻叙述这件事。这种训练既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助于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比如,24课《宽容》课后要求以小护士的口吻来复述;28课《唯一的听众》要求以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4、创设新的情节所谓创造新的情景,就是通过假设让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在新的情况下进行演绎。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进一步展开想象,进一步根据需要运用语言。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1)将“我”带进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