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18993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中小学书法笔法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小学书法笔法教学笔法、字法、章法是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笔法是基础,切实学好笔法有利于书法的深入学习。本文以楷书常见基本笔画为例讲讲笔法的进阶教学。一、认识笔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说:“善书者只有一笔,吾独有四面”,人们也赞誉米芾书法“八
2、何岀锋”。“四”、“八”都是虚数,指的是要充分利用笔锋锥面。为了让学生认识和运用锋面,我们可以把笔毫锥面划分为三个面(图1),在运笔书写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三个面。图1二、学习执笔一般的执笔方法是:将大臂悬置于桌面上方,略高于桌面,各关节尽量放松,手掌与桌平面大
3、约成45。夹角,手指亦自然卷曲,成半握拳状,然后将毛笔垂直放于拇指、食指、中指第一节之间,即可抓住笔杆,无名指与掌心一侧向外抵住笔杆,小指位于无名指下方,轻贴在无名指上。(如图2)总之,耍让学生体会到执笔时耍使指、腕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利于用笔的灵活和稳定。图2三、运笔练习专门的运笔练习主要是画长横线和长竖线。练习时不要作太多的要求,以免分散注意力,只要能巩固和运用执笔方法,通过画长线的大幅度动作,体会肘、臂等各个部位是如何运动配合的就达成目的了(画长横线和长竖线手臂各部位配合是不相同的)。图3四、最基本笔画的
4、用笔方法我们先学习写“一”。古人有“一而万,万而一”的哲学理论,意思是写好了一笔,就能推出万笔,而千万种笔画的写法实际可以归纳为一笔的写法。这主要说的是篆书的笔法,但楷书大致亦然。(-)写好横向“8”的变化我们把横向的“8”渐变成“一”(图3),让学生理解“一”的笔法,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养成“无往不收”的书写习惯,同时告诉学生,小篆书的横就是这样写成的。(二)与“8”大致相同的用笔方法图4因为楷书在起笔与收笔处已经由圆转演变成了转折,所以笔锋锥面的变化是有节奏的。如图4所示“一”中标明了笔锋运行的线路和用锋变化
5、,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口诀"1-2-32-1”来代表“一”的书写过程:开始的“1”是通常我们说的逆锋起笔,所谓“欲右先左”,是蓄势的过程。这里可以给学生打个比方,比如大家经常玩的跨步,你越想向前跨得远,就越得向相反的方向后仰身体。“2”是顿笔铺毫。这个动作被唐代的书法家有意识地强调了。“3”是中锋行笔,节奏拉长一些,是与它的幅度相对应的。尤其关键的是,“2”和“3”之间有一个小动作“挫”,“挫”是将笔锋调正,以使“3”能中锋行笔。这需要手腕的精准配合,要尽量一次到位,使行笔顺畅。结束时的“1”是回锋收笔,将笔毫恢复
6、到初始状态,利于书写下一笔画。“1-2-32-1"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赋予笔画以生命力。我们要适时地让学生懂得,只有在书写笔画时做到顺应自然,才能给人以美感,才能有艺术的生命力。就像树叶的初生、旺盛、枯黄、凋落,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样,完美循环,不可能颠倒秩序或缺失某一环节。需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把"1-2-32-1”的用笔动作熟练后,经常可以根据需耍在空中完成“1”这个动作,也就是“空中蓄势”和“空中收势”。(三)“8”与竖画的写法图5A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8”的写法渐变领悟竖画的用笔方法(图5)。为
7、了仍然套用"1-2-32-1”这句口诀,写竖画时我们可以把笔毫锥面的编号作一个小小的调整,如图5B。图5B(四)英它基本笔画的写法实际上,我们可以用笔毫锥面的两种编号方法把所有基本笔画的写法归为相应的两类,横画类:提,捺等;竖画类:点,竖钩,撇,斜钩等。提,像斜着的横,因为要向右上出锋,所以在用“3”锋面时务必要让跪顶着纸顺势推提出去。捺,也像是要出锋的横,要注意弧度的变化,并口渐行渐压和转动锋面,出锋之前稍顿驻笔,以“2”出锋。点,与竖画写法完全相同,因为各用笔动作幅度较小,要写好它往往不容易,也经常被学生忽
8、视,练习这个点画之前应让学生结合练习竖画的写法。竖钩,比竖多了一个动作,首先要完成竖画的全部用笔动作,然后在收笔处用锋面“1”就地跪住,再以腕部力量向左推出,这个动作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踢”,要让学牛好好领悟。撇,可以看作要出锋的斜向竖画。关键是要将笔力送到笔画末端,用前臂带动手、腕,注意弧度,渐行渐提,最后转腕将锋“3”推出。斜钩,也是比竖画多了一个动作。以竖画用笔动作起笔,“3”的弧度要适为,要突出挺拔之力,不可太弯;收笔处就势跪驻笔锋,以腕力将锋“1”向上推出。这个笔画也可以用横画的用笔方法来写。以上所举例
9、子虽然有限,但基本能概括所有笔画的笔法,贵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当然,笔法在完成千变万化的书法线条时绝不会如此简单,它是非常微妙的,我们把它简单化到甚至有些机械死板的地步,就是为了面向中小学生,便于他们熟练掌握,然后才会熟能生巧,达到古人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