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04615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探究一、引言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o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有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2、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来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提出相应对策。二、研究方法1问卷。《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D,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II),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III),含3个项
3、目;行为表现(因子IV),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3o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2被试。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人,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3数据处
4、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l.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三、结果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而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不显著。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05),事后比较发现没找到工作
5、的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已经找到工作的,且显著。四讨论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试的样本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
6、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髙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1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并且介入时间只是在
7、学生毕业时,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3及时调整专业
8、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