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97029
大小:5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略摘耍:“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感恩”的内容丰富多彩,耍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渗透感恩教育,使每个幼小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深刻的洗礼,从小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奏响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的条件优越,父母的溺爱,知恩图报已离他们太遥远。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大自然的赐予等,他们都觉得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从没有想到冋报。这样
2、的现象,让人堪忧,这迫切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主战场。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感恩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最基本的有感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等。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使每个幼小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深刻而长久的洗礼,从小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才会奏响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感受。1、揣摩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从中渗透感恩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在
3、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屮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涉及爱国题材的,如《我爱祖国》等,有体现父母的养育之恩题材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有如《程门立雪》等感师恩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等感友恩的课文,还有描绘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的《只有一个地球》等。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散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索材,更是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的重要题材。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赞歌,我们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有关感恩教育资源,细心体会,认真琢磨,细细品读,深入课文的
4、意境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赏析、领悟,激发他们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2、从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课堂中,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利用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来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感恩的心延续。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要让学生知恩,只有Z恩,才能图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从中筛选信息,明口对谁感恩,感什么恩。如表现大口然之恩的,通常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如《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等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
5、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感知大自然之恩。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件的意义,能让学生感受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在知恩之后,要让学生体验,俗话说: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此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才能达到目的。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是情感体验的重点,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O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屮最后两个
6、自然段,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对父母的感恩Z心;如《穷人》一课,抓住文中,突出主要人物一一桑娜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如《山雨》一课中对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引导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乂如《狼牙山五壮上》-课,充分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激起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报恩和
7、施恩是目的,只有将情感回归于现实,付诸于行动,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在学习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中,以文本知识为内容进行拓展,让他们说说口己的体会和感受。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学了《穷人》一文后,提出“假如你是西蒙的孩了,醒來后你会说什么呢?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不断深化,不断拓展,让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怀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牛活,对待人生,使中国的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源流传。总Z,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
8、度来体现感恩,渗透感恩,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这样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孩子的心间,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祖国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李文清,姚恒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性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31期[2]查贺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8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