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ID:46081995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_第1页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_第2页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_第3页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医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2014年6月25日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摘要】朱永厚教授对于小儿灰食证、小儿哮喘、小儿热证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治疗小儿厌食证经验更为丰富,他提出的治疗三法:即消食法、健脾法、滋阴法以及研制的麝珠牛黄丸、羚贝止咳糖浆等疗效显著,并认为精于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关键词】小儿厌食症消食法健脾法@朱永厚老中医经验朱永厚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儿科教学、科研与临床五十余载,深受患儿家属信赖与好评。朱老认为引起小儿厌食症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果过吃零食、甜食及饮食不能口制,

2、均导致胃肠功能的改变,出现小儿厌食症,本文仅就朱老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介绍如下。1治验3法1」消食法朱老认为,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由丁饮食及喂养不当或过食肥tt厚味,超过小儿脾胃正常功能导致食滞内停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职,食滞胃皖,胃失和降。因此出现食欲不振,食不知味,胶腹胀满,口臭或暧气,喜冷饮,腹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滑等症状。治以消食法消食导滞。自拟方:焦山楂、麦芽、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蕾香、砂仁、鸡内金。腹胀加厚朴,岀汗多加黄茂、防风(少量),大便干燥加蕃泻叶、大黄(小量)、白芍。1.2健脾法因为脾胃相表里,脾宜生则健,胃宜降则和。若

3、乳食不能节制,饮食过多易损伤脾胃,脾为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易出现脾虚症状,表现为厌食或食而不化,大便多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休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治用健脾法益气消食健脾。自拟方:茯苓、白术、太了参、山药、鷲香、砂仁、鸡内金、山植、麦芽。1.3滋阴法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小儿误用功伐之品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耗伤脾胃,受纳运化失常,亦可出现厌食,表现为不思饮食,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故用滋阴法滋脾养胃。自拟方:焦三楂、炒麦芽、鸡内金、天冬、沙参、白术、远志、麦冬。2病案举例患儿刘某,男,4岁,厌食半年就诊,表现

4、为食少、纳呆、腹胀、口臭喜凉饮,便干2〜3d1次,小便黄。查体:精神欠住,而色发红,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约用:焦山植、麦芽、枳壳、鸡内金、厚朴、大黄(少量)、佛手、香附。水煎10〜15min,每次服15mL,3次/d。2d后再诊,患儿食量略有增加,腹胀减轻,便干略有缓解,继续巩固治疗,服药4d再诊,患儿食欲明显好转,无腹胀,大便正常。3小结朱老认为,小儿厌食虽属一个症状,但由于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已成为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I〜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Z-o木病屈于祖国医

5、学“恶食^伤食'"食积从痰滞”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朱老针对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木病发生的关键,提出消食、健脾、滋阴三法疗效显著[14]。【参考文献】[1]杨闯,周贤刚.推拿按摩法治疗小儿厌食症34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77.[2]朱睿,付莹•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12()例[J].长春中医菊大学学报,2007,23(3):65.[2]妥忠,孙宁,姚智卿•针刺四缝穴配合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J]•吉林屮医药,2008,24(7):517.[3]徐子亮,刘华珍.健脾增食颗

6、粒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7):4934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