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80966
大小:61.6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自然分娩中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自然分娩中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产妇分娩过程屮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经阴分娩的初产妇11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自然分娩49例,会阴侧切62例。2011年11月3R--12月17日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经阴分娩的初产妇135例作为实验组,其中自然分娩87例,会阴侧切48例。观察指标:疼痛程度、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产妇分娩时无痛或减轻疼痛,会阴裂伤程度减轻,会阴侧切率降低
2、,缩短笫二产程,缩短住院天数(P值均<0.05)o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产妇的舒适感、依从性及满意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分娩;会阴侧切;疼痛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是第二产程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做法是行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仅在会阴侧切时使用,会阴裂伤者未使用麻醉阻滞,因此产妇疼痛难忍,依从性差[1]。我科对住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宫口开全后或胎头拨露时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不但可以减轻疼痛、松弛盆底肌肉、减轻软产道损伤、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出血量
3、,而且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10月经阴分娩的初产妇(难产除外)11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自然分娩49例,会阴侧切62例o2011年11月3口一一12月17日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经阴分娩的初产妇(难产除外)135例作为实验组,其屮自然分娩87例,会阴侧切48例。两组均为单胎头先露,无产科合并症,且年龄、孕周、体重无明显差异。1.2方法宫口开全后或胎头拨露时,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一产妇取截石位,会阴部皮肤严格消毒后将中食二指伸入阴道,触及坐骨棘,用九号长针头自坐骨
4、结节至肚门连线的中点处进针,做一小皮丘后,向坐骨棘方向进针,直达其内下方,注入1%的利多卡010ml,对侧操作相同。观察指标:疼痛程度、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住院天数。1.3统计学处理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r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自然分娩产妇产程疼痛程度的比较见表lo疼痛程度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根据产妇的反应和助产人员的评估进行测定。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可忍受;2级:明显疼痛,可忍受;3级:剧烈疼痛,不能
5、忍受。3讨论外阴部神经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由砥从分支及自主神经组成。阴部神经在坐骨神经内侧下方分成3支,BP: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及肛门神经,分布于会阴、阴唇、阴蒂及肛门周围。当产道充分扩张后,在胎头拨露可触及枕骨时,在宫缩间歇期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使产妇精神放松,同时阻断了双侧阴部神经的传导,使盆底肌肉松弛,增加会阴部组织弹性,可减少阴道内壁黏膜肌肉等组织延伸撕裂伤;同时麻醉后会阴疼痛消失,消除了产妇因惧怕疼痛而不再用力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第2产程,会阴侧切率下降和镇痛效果好[2-3]o本
6、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产妇87例,疼痛程度为0级的29例占33%,疼痛程度1级的58例占67%,无2级疼痛病例发生;相比较对照组,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产妇分娩时无痛或减轻疼痛,提高了产妇的依从性。我们还发现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可使会阴裂伤程度减轻,会阴侧切率降低,缩短笫二产程。山于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术将减轻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和盆底扩张及外阴部手术所致的疼痛,使阴道、会阴松弛,缩短第二产程。且在分娩中,区域性麻醉达到了止痛效果而仍然保留产妇上半身各种反射,神志清醒,能很好地配合分娩进
7、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使阴道会阴松弛,大大减少了会阴撕裂伤的机会[4]。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产妇可缩短住院天数。由于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减少了会阴切口的出血量;减轻了产妇会阴切口的疼痛;提高了会阴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同时产妇的依从性好,缩短了住院时间。4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产妇的舒适感、依从性及满意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一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4.[2]李天佐,张祥晶,张敬月,等•硬膜外腔罗哌卡因
8、加曲马多及布比卡因加曲马多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屮华麻醉学杂志,2002,22:120.[3]黄玉珍•产科局部阻滞麻醉避免会阴撕裂伤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药杂志,2004,4(1):120.[4]刘艳茹•会阴深部神经阻滞麻醉300例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3(16):9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