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

ID:46076453

大小:59.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_第1页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_第2页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_第3页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_第4页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指导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指导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型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或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和因素,大力做好健康教育,对预防冠心病,减少病发率具有显著意义[1]。戒烟,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减肥,指导患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可以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2]。并且应注意急性发作时的宣教。现结合我科住院的73例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分

2、析此类病人健康指导对策,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3例,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发现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6种,见表lo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常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均>40%,最高>90%o其中血脂异常及吸烟是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结合我科住院的73例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谈谈该类病人的健康指导对策。研究发现,吸烟、血脂异常、超重、高血压、劳累、社会心理因素,年龄>60岁为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讨论吸烟:已有研究显示,凝血酶生成是吸烟的直接效应,吸烟可暂时引起血小板黏附性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室颤阈

3、值降低,此外,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同时组织对肌红蛋白氧的利用也受损,再加上儿茶酚胺水平的突然增加,同时因冠脉循环受阻碍而促发心肌梗死或猝死。护理对策:①加强病人及家属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②鼓励患者及家属停止吸烟。③可采用咨询替代法或戒烟学习班的方法。血脂: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冠心病的危险随之增加。护理对策:①低脂饮食,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5餐,每餐6〜7成饱。同时强调饮食的多样化,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平衡[3]。

4、②降脂药物应用。超重:肥胖对代谢生理学的不良影响使之成为心血管病率及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肥胖的纠正可同时改善高血压,糖耐量异常,低密度蛋白、高密度蛋白比值异常及高尿酸血症,有利于改变心血管的危险状况。护理措施:须加强饮食控制,并适当活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4]。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增加心肺功能。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会增加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危险。护理措施:①高血压患者应改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体力活动,节制饮酒。②经上述生活方式改良3个月而血压仍高,应加用降压药。

5、选择何种药物及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社会心理因素:据观察相当大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与人争吵,极度焦虑悲伤,赌搏,观看体育比赛等诱因。心肌梗死后心情不稳定者死亡率较高。社会心理因素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还可使血小板功能激活,血液黏度增加,凝血系统激活,促使冠脉内血栓形成。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血小板功能激活,血液黏度增加,凝血系统激活,促使冠脉内血栓形成。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室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高,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护理措施[5]:①劝患者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遇到易激动的事情及时转移

6、注意力,与别人交谈或干别的事情,让愤怒的心理得到疏通;②对广大人群进行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冠心病的认识,理解别人,多关心别人;③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练习书法、栽培花草、听音乐、养鱼、养鸟、练太极拳等。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快,除以上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外还需向患者宣教急救知识,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本人姓名疾病诊断、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急救药盒(内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应急,盒内药物要经常检查,及时补充,定期调整以防失效。一旦患者出现心前区闷痛,有压迫感时,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当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服药不能缓解

7、时,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有氧气立即吸氧,实施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转送医院,切忌自行搬运[6]。稳固好“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维持好正常的血脂、血压、体重,保证好充足的睡眠和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风险[7]。参考文献1郝建文,张海荣•冠心病的预防与健康指导•中国疗养医学,2009,18(6):508-509.2贾志霞•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1999,8(11):1894-1895.3黄华英•老年病研究,15-16.4王亚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指导•实用新医学,200

8、1,8(3):744.5张凤芳,刘姣长.实用医技杂志,2004,10(11):2055-2056.6李金锋,吴秋霞•现代护理,2009,6(16):156-158.7李育红,周健芝•冠心病患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