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瘢风疗效观察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瘢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暴露部位白瘢风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共移植的300张表皮片,其中成活275张,总成活率为91.6%o结论:自体表皮移植术是治疗暴露部位白瘢风有效的方法之一O关键词白瘢风表皮移植自体金哲虎,男,朝鲜族,1962年生1985延边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延边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延边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评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十大优秀青年,延边大学医学院首批跨世纪优秀中青
2、年学科骨干。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OBSERVATIONOFTHECURATIVEEFFECTOFAUTOLOGOUSEPIDERMALGRAFTINGONVITILIGOOFEXPOSEDPOSITIONJinZhehuLilianhuaJinShunfu,eta1.DepartDermertology,AffiliateaHospitalofYanbianUniversitycollegeofMedicine(Yanjil33000)AbstractObjective:TheCurativeeffectofautologousepi
3、dermalgraftingonvitiligoofexposedpositionhavebeenobserved.Result:Therewere32vitiligopatients,whichweretransplanted300skingrafts,ofwhich275arelivedandthelivabilityaniountedto91.6%.Conclusion:Theautologousepidermalgraftingisadesirabetherapymethodforvitiligoofexposedpositio
4、n.KeyworasVitiligoEpidermalgrafingAutologous我们于1996年12月〜1999年2月,应用皮肤分离仪对32例白瘢风患者暴露部位行自体表皮移植术,共移植表皮片300张,疗效可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4岁〜56岁,平均29.6岁;病程6个月〜40年,平均12.2年,85%以上的患者属于曾外用及口服药物治疗而效果欠佳者。其中稳定期26例,进展期6例。术前停用口服及外用药等其它治疗方法。2治疗方法供、受区皮肪均用75%浓度酒精拭擦法消毒,然后使用皮肪分离仪(BF
5、Y-I,绍兴卫星机械有限公司制造)在供皮区与受皮区同吋负压吸弓I,工作负压0.04MPa〜0.08MPal〜4小时后,产生水疱,再用新洁尔灭消毒水疱区皮肤后,去除受皮区水疱,将供皮区疱壁剪下,移植于受皮区创面,并展平,然后用创可贴固定,供皮区也用创可贴固定。术屮严格无菌操作,12天后除去创可贴,每隔15天复查1次,2个刀后判定疗效。3结果疗效判定标准:术后2个月观察受皮区色素岛生成情况。①治愈:植皮片全部成活,出现均匀色素斑,新生色素面积大于或等于植皮面积;②显效:植皮片部分成活,植皮区出现点状色素斑或不均匀色素斑,新生色素面积小于植皮
6、面积;③无效:植皮区无色素出现。32例术后有效率为91.6%,各部位及不同临床分期的疗效见表1、2o4讨论冃前手术治疗白瘢风的方法较多,由于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临床使用上受到许多限制,很难推广和开展[1]。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白瘢风是根据自体表皮移植不发&排斥反应的原理[2],通过负压吸疱法将口体止常表皮移植到白瘢风病变区。因其简便易行、无痛苦,色素均匀一致,不引起炎症反应及愈后无瘢痕等特点,13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据有关学者研究,负压吸引发疱法是使表皮在基底膜的透明带处分离,笔者在电镜下也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分离后的表皮基底层细胞无损伤,
7、且疱壁含具有生命力的黑色素细胞,因此通过吸疱表皮的自体移植可将正常皮肤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患处成活[3]。我们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术对32例暴露部位白瘢风患者行手术治疗,共移植300张皮片,总成活率为91.6%,且外观满意。(见图1,2,3,4)从治疗结果看,稳定期白瘢风治疗总有效率高,随访结果稳定,疗效好,可做为一种常规方法推广和应用;进展期口瘢风治疗尽管总有效率达到75.0%,但由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此对这类病例表皮移植术不是最佳的选择,应慎重考虑定夺,以避免治疗中的盲目性。部分皮片移植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面、颈、手部位的活动频繁,头部
8、毛发茂密等原因皮片不易粘贴而造成。应进一步改进术后处理方法,使其更臻完美。参考文献1王琪,陈孟禄.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瘢风疗效观察及体会•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1):252陈洪锋,何春涤,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