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24561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精品]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的应用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192-01【摘要】我们对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能有效终止早孕,使药物终止早期妊娠替代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随着对米非司酮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广泛用于避孕和某些激素依赖性疾病的治疗,如避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近些年来,还将其用于异位妊娠和胎盘植入等疾病的治疗。❷【关键词】米非司酮避孕子宫肌瘤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酗(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受体
2、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其商品名又称息隐、含珠停等。结构类似烘诺酮,可通过与孕酮争夺受体而阻滞孕激素活性;此外还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抑制排卵、干扰子宫内膜发育等作用,本文现将米非司酮在妇科的临床应用阐述如下。❷1避孕❷米非司酮为抗孕激素制剂。于1993年用于紧急避孕。在无保护性生活120h之内服用米非司酮1片,每片10mg或25mg,1片即可。有效率达85%以上[l]o❷2终止妊娠❷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结合在靶器官水平起到阻断出血的作用,具有明显抗黄体、抗着床、抗排卵与诱导子宫
3、内膜出血的作用。妊娠期蜕膜组织中含有高浓度的孕酮受体,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结合能力比孕酮强3-5倍,它能使蜕膜组织中孕酮受体含量下降,雌激索受体上升,改变了孕酮受体与雌激素受体间的平衡,使孕酮失去生理活性,子宫内膜的蜕膜化无法维持,致使胚胎停止发育。❷3子宫内膜异位症❷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内异症引起的痛经、下腹痛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纶活质量,也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的金标准是手术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的是抑制卵巢功能,阻止内异症的生长,减少内异症病灶的活性以及减少
4、粘连的形成[2]o❷米非司酮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阻断孕酮的作用,从而抑制卵巢功能,诱发闭经,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其优点是抗激素效应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保持体内卵泡期雌激素水平,从而避免产生低雌激的不良反应,阴道异常出血少,停药后月经恢复快,但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有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于子宫内膜异位术后联合应用孕三烯酮和米非司酮可减少复发、巩固疗效。研究表明,运用孕三烯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轻、中度的内异症,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❷4了宫肌瘤❷了宫肌瘤
5、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造成异常阴道出血、贫血、腹痛、不孕或流产等,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手术切除子宫为肌瘤常用的治疗方法,随着米非司酮在妇科中的用途不断被开发,人们发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比较好的疗效。米非司酮能抑制孕激素受体(PR)基因表达[3],则为其治疗子宫肌瘤提供了理论依据。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短期疗效确切,服药方便,既可有效改善症状同吋乂可缩小肌瘤,甚至可消除部分肌瘤,达到根治目的,而且短期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特点是停药后复发,故完全替
6、代手术目前还不现实。因此,目前还主要用于围绝经期患者,术前用药及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妇女[4]o❷5胎盘植入❷近年来随着刮宫率和剖宫产率的增加,胎盘植入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胎儿娩出后胎盘不剥离或部分剥离,或孕期自发性子宫穿孔,发生致命性大出血,多需切除了宫才能控制出血,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随着临床上应用米非司酮成功治疗胎盘残留之后,人们根据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应用于胎盘植入的治疗亦取得较满意的疗效。高英[5]40例胎盘植入患者,于分娩后2h空腹口服米非司酮25
7、mg,Bid,连服7天。治疗过程中,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予抗贫血等治疗,使用米非司酮7-30天后均自行排出胎盘,无一例行清宫术。而且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后无任何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米非司酮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甲氨蝶吟联合应用对胎盘植入的治疗均有比较满意的疗效,而与甲氨蝶吟联合应用疗效更为理想,可减少清宫率,为安全考虑可在植入面积不是很多,出血量较少,生命体征正常、备血和有手术条件的医院中使用。❷总Z,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杲位症、子宫肌瘤、胎盘植
8、入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米非司酮在上述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如何更合理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❷[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5-331.❷[2]李桂海,李雪连.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6):907.0[3]方艳丽•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79-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