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ID:45998900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_第1页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_第2页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_第3页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_第4页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摘要:本文把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试图在德语教学的框架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文化容忍能力、应对冲突能力、文化反思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交际策略和技巧,希望德语学习者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屮,提高语言技能,扫除交际障碍,实现成功交际。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德语教学能力培养一、引言近年來,随着中德两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和深入,参加德语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中既有准备赴德留学的大学生,又有在德企工作的职员,他们学习德语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相关的德语语言考试,更多的是和徳语母语者进行交流和交际。而仅能

2、运用语法正确的徳语,并不足以和徳语母语者打好交道。因此,在德语学习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意识到在与德语母语者交际时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学说,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H的是帮助美国派驻海外的人员在面临各种文化现象及与不同文化成员交往时做好准备。20世纪80年代起,徳国在外语教学方面开展了跨文化能力的讨论和研究。理论界达成一致地认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休表现为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保持积极的态度,在发现不同文化差异时,更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征,提高适应不同文化冲击的能力,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的交往技

3、巧(Schneider,1990)。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模式我国传统的德语教学只看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仅有少数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在“国情概况”课提供关于德语国家的泛泛的基本信息,几乎没有培养与德语文化成员沟通的能力、策略和技巧。根据杨建培2006年在上海三所高校69个德语班进行的关于跨文化德语教学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国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训练开展力度不够。德语学习者希望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杨建培,2012)。因此,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德语教学就有必要凸显其重要性。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德语教学方法出发,利用德语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跨文化能

4、力的培养。1・文化敏感能力的培养在德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有意识地感知德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常常从本国的文化视角出发,实际交际时将汉语使用习惯及汉语的思维和文化带入跨文化的语境中,对于和自身文化存在差异的德语语言文化现象视而不见,从而造成偏差和误解。这就需要德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化敏感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不同文化间顺利沟通的先决条件就是敏感的觉察,它能帮助交际者积极地、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找出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从交际伙伴的文化行为中寻找他国文化的规则。比如在人称代词方面,中德习惯就有同存界:德语中的第二人称有Sie(您)和du(你)的

5、区别,这两个人称在汉语中,特别在中国北方也有类似指代尊称和非尊称的用途。但是德语中的Sie除了表示尊敬外,更多地表示距离感,说明交际双方并不是很亲密,用于一般同事和泛泛之交的熟人。而徳语中的du与此相对,表示距离近,关系亲密,一般用于家庭成员间、较熟悉的同事间、同学间。如果仅从宁面直译或跟随单词表的解释,汉语和德语中这两个代词可以等同,但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汉语中称呼长辈用“您”,而在德语中称呼诸如奶奶、父亲却用du(你)。这种差异表面看是语用上的,深层次则反映了中德文化的差异:中国作为儒家传统浸染了儿千年的文化人国,尊老敬老,对辈分阶层的明确划分深刻地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

6、方文明在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的洗礼下,较早地打破封建礼教的等级束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平等和自由。对于中德文化间的这些差异,教师除了在语言教学中强调指出外,还可以针对典型情景和话题组织专题讨论。如“德国人眼屮的屮国人”、“屮国人眼中的徳国人”、“中徳文化中的交际失败”、“中徳文化对同一现象的态度差异”等。通过对比法,学生不仅马上领会汉语和德语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敏感性也将随之增强。2.文化容忍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屮,经常会有许多陌生的、令人不确定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片迷茫、孤立无助、无所适从,而对异质文化采取恐惧、否定其至拒绝的心态,最后导致“文化休克”。Maletzke认为:“因为这些场景与

7、交际者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吻合(Maletzke,1996)容忍能力能够帮助交际参与者在文化冲突的场景中坦然面対文化差异,以开放的态度应对各种陌生的文化现象,并保留自己的文化认知身份(杨建培,2012)。笔者认为,德语学习者只有多和以德语为母语的人们接触、交往,才能祛除不同文化交际最初遭遇的恐惧和无助,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和木国不同的文化现象。具体交往方式可以是学生通过网上聊天或者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