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92418
大小:7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0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一、关于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语文课程标准框架的介绍三、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问:什么是T具性?什么是人文性?两者如何统一?寥寥数字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
2、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乂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一个“工具性”或“人文性”是无法概括语文这一复杂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2、课程的基木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什么是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
3、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徳、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课程标准》总目标屮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问:特点是什么?如何把握?第一,课程标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4、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第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认为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应重视语言材料本身,即字、词、篇的积累。强调它的“实践性强”,意思不是不学习语文常识,而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小学阶段应以感性把握语言材料为主,而语文知识,需
5、要时讲,不需要时不讲。讲什么,讲哪些都需要研究。外国学生问中国老师,汉语里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时候不用“了”?几个老师讲得岀?中国人有几个是学好了用“了”的规则后,说话时才会使用“了”的?再有,作家写文章时,有几个会按修辞知识来造句?也不可能一边写一边考虑这一段用什么修辞手法,下一段用什么修辞格。语文修辞知识即使学会了也未必就写得好文章。设想将学生现在学的语法知识去考鲁迅、茅盾,他们能得多少分?第四,連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
6、意识。第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容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造成过去的中国人不善于与人合作,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民族更需要这个东西。这不仅是课程改革所倡导,其他的事业也需要,这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潮流。所谓“探究性学
7、习”,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排斥对前人的经验、基本技能的接受和继承。但在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学会探究和创新则显得特别重要。《标准》中没有强调“训练”二字,但实际上包含了训练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将“探究”和“训练”放在恰当的位置。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的探究意识是最为缺乏的,也是最强调的。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尽管有时探究的结果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培养出的这种意识和习惯是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