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62315
大小:7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李应锦在人的一生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时间是较短的,而需要自己独立地学习,探索的时间则是很长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作为教师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的,但作为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因此,从小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探索的,下在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学主动地进行学习。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
2、杂的个性品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都是指兴趣或主动性、积极性而言,它是学习知识的先导。尤其是数学,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的具体形象中,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如我在教《比和比例》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公安人员量一量脚印,就能估计出一个人的身高;知道了一个人的体重,就能说出他身上血液的重量;一个人看看自己面前光照的影子,再看看大树,楼房和塔的影子就能算出大树、楼房和塔的高。你们知道是根据什
3、么道理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时同学们面带笑容,兴趣盎然。这就3mi9为学生动地自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条件地引导,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1、从已知触发未知。譬如“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
4、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己从中发现“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解题的关键和规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掌握后,引发对探求未知的渴望。在探求未知中产生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2、设问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我深深地认识到:问题是探求真理和创造发明的起点,更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唯有问题,才能进行探索。学生天真好奇、有好多问题,一旦提出质疑,我就抓住不入,及时引导展开思维,让学生及时各抒己见展开议论,进一步观察、并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5、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学习。例如:“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同学们自学后,我让他们相互“议”,大家议论热烈,有的说,求比值和化简比在做题方法上有区别,求比值是用“前项「后项”,化简比是根据三种情况分别对待,有的说,求比值和化简比从要求上就不相同;求比值,是求“商”;化简比,是要把所给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还有的说,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结果,有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结果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化简比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最简比。这样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和智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思路,激发了探求精神,激发
6、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形成自学动力。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前准备、明确自学要求。讲课前,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告诉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确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内容,及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例如: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给学生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①能准确地确定单位T”;②能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③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④能讲出解题思路;⑤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时,心里明白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分
7、数应用题,首先要会准确地确定单位“1”;其次是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不但要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能讲出解题时的思路,计算方法确定后再进行解答。2、通读教材,系统感知。教学目标拟定好以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先通读教材内容,仔细读,反复读,教师随时帮助解疑,通过读,让学生从整体掌握这一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2页教材例7;哥哥身高160厘米,比弟弟高1/7,弟弟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教材中已画出了线段图,写出了分析过程,我就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例题,读分析过程、反复读,反复看线段图,在此基础上,有
8、个别学生认为题中的“比弟弟高1/7”,就是“弟弟的身高比哥哥的身高高1/7”,我及时帮助学生理解,“比弟弟高1/7不”,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